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吸罐式囊膜抛光技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7例(102眼),年龄42 ~ 74岁,晶体混浊分级为Ⅱ~Ⅳ级,在施行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时行吸罐式前后囊膜抛光,对其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以及后囊膜情况进行临床观察,随访1年.选择同期常规施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乳化术患者83例(98眼)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抛光组102只眼中有2只眼后囊膜破裂,术后眼前节炎性反应两组病例无差异,术后1年抛光组患者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抛光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0%、2.0%、5.1%,对照组分别为3.1%、8.2%、14.3%,抛光组PC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应用吸罐式前后囊膜抛光技术能有效去除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及后囊膜晶体皮质纤维,阻止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化生,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高频脉冲模式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34例(378只眼),分为连续组、低频脉冲组和高频脉冲组,比较3组患者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并观察术后1d视力及角膜情况。结果:连续组、低频脉冲组和高频脉冲组的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168±32)s、(156±28)s和(98±38)s,累积超声能量分别为16.0%±6.1%、15.1%±3.8%和10.4%±3.9%,连续组与低频脉冲组比较,累积消耗能量和超声乳化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频脉冲组与高频脉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最佳矫正视力高频脉冲组与连续组及低频脉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显著减少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及时间,从而减轻术后角膜水肿,加快术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伯健 《广州医药》1998,29(5):31-31
翼状胬肉作单纯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地降低其复发率[15],现报告29例翼状胬肉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1995年1月~1996年3月我科确诊的进行性翼状胬肉54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创眼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黄斑前膜患者的疗效. 方法 2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8例;年龄56 ~ 77岁,平均64岁;病程2~ 36个月,平均9.3个月.所有患者均行了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3G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术.观察术前晶状体混浊情况,术前术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OCT结果、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 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3个月,术前:裸眼视力<0.1者6例,0.1至0.2者18例;最佳矫正视力0.1 ~0.2;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裸眼视力(t=-7.647,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 ~0.3的有14只眼,>0.3的有10只眼;术后裸眼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1.813,P >0.05).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两行以上,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的占95.8% (23/24).术后OCT显示黄斑结构大致恢复正常,中心凹厚度由术前的(299.25±25.14) μm降低至(229.50±20.80) μm(t=12.206,P <0.05). 结论 微创眼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黄斑前膜,能有效恢复黄斑结构,提高患者视力,是值得推荐的联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和雷珠单抗(Lucentis)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因CRVO并发黄斑水肿而接受玻璃体腔注射TA或Lucentis 的患者,根据患者基线水平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logMAR视力)和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将两组患者进行配对,选出12对患者,主要的观察指标为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的BCVA和CMT.结果:TA组患者的BCVA由基线时的0.78±0.12提高到0.55±0.24(P=0.005),CMT由基线时的(598.92±192.67) μm减少到(258.28±75.38) μm (P=0.002).Lucentis组患者的BCVA由基线时的0.78±0.11提高到0.48±0.21 (P=0.002),CMT由基线时的(591.75±181.68) μm减少到(281.17±63.08) μm (P=0.002).TA组和Lucentis组患者基线及最终的BCVA和CMT直接均无显著差异.TA组的平均注药次数为(2.4±0.9)次,Lucentis组为(4.0±1.6)次,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或Lucentis均能减轻CRVO所致的黄斑水肿并提高视力,两者的疗效并无显著差异.TA的平均注射次数比Lucentis组少,但是TA更容易引起眼压升高.应该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分别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抗炎效果。
  方法: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01/10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后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氯替泼诺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地塞米松组)。观察术前术后的眼压以及炎症评分、舒适度评分。
  结果:共有143例143眼入选,其中氯替泼诺组有81例,地塞米松组有62例。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 d地塞米松组的平均眼压为16.5±3.1mmHg,显著高于氯替泼诺组14.7±3.7mmHg(P=0.004)。在术后第14d,地塞米松组有2例眼压高于21mmHg,停药后眼压可恢复至正常。
  结论: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抗炎效果相近,但是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对眼压的影响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近视发展与间歇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比较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122例244眼与对照组患者122例244眼连续3年的屈光变化.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较对照组在各年龄段向近视方向发展快,且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组平均每年近视增长较外展过强型组及基本型外斜视组快,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可能促进儿童少年近视的进展,其中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高频脉冲模式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19例(363只眼),分为连续组、低频脉冲组和高频脉冲组,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组术中设定的负压均为120mmHg,最大能量为60%,低频脉冲组脉冲频率为每秒脉冲次数为6,高频脉冲组脉冲频率为15。比较3组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并观察术后1d视力及角膜情况。结果连续组、低频脉冲组和高频脉冲组的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216±35)s、(189±29)s和(128±40)s,累积超声能量分别为16.2%±6.1%、15.1%±3.7%和10.4%±3.8%,连续组与低频脉冲组比较,累积消耗能量和超声乳化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2,1.695,P>0.05),而低频脉冲组与高频脉冲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3,2.381 P<0.05)。术后第1天最佳矫正视力高频脉冲组与连续组及低频脉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3,P<0.02,2χ=6.137,P<0.05)。结论高频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显著减少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及时间,从而减轻术后角膜水肿,加快术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眼科收治的9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45眼采用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45例45眼采用常规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散光度、眼压和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散光程度较对照组低,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IO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d; 1wk; 1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第1d; 1wk; 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