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 材料和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临床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患者 198例 ,男 12 2例 ,女 76例 ,年龄≥ 65岁 ,无糖尿病史 ,冠状动脉 (冠脉 )狭窄≥ 75 %但≤ 95 % ,长度≤ 3 0mm ,参考直径≥ 3 0mm ,成角≤ 45° ,中度以下钙化。对入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充分预扩张组 63例 (87个病变 )、有限预扩张组 69例 (88个病变 )、直接支架组 66例 (88个病变 )。 3组患者在UAP/NSTEMI、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方面具有可比性 (P >0 0 5 )。  充分预扩张组采用与病变参考直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支架(直径小于3mm)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近期效果. 方法在急诊的情况下,采用常规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对46处"犯罪"血管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根据使用支架的大小分为大支架组(n=28,直径≥3mm)和小支架组(n=18,直径<3mm).  相似文献   
4.
右侧房室旁路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左侧房室旁路的成功率较高,右侧旁路较低。尽管影响因素很多,但通常认为主要是由于导管与右房室环心内膜组织贴靠不紧密所致,并建议选用加硬导管以提高成功率。为了探讨操作技术对右侧房室旁路消融效果的影响,我们对54例依次相续的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  方法 在左前斜45°透视体位上,将三尖瓣环分为从瓣环顶点到希氏束的前间隔、从希氏束到冠状静脉窦口的中间隔、从冠状静脉窦口到瓣环底部的后间隔和从瓣环底部到顶点的游离壁。先用大头导管从瓣环顶点开始顺时针或逆时针标测1周,确定旁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支架 (直径 <3mm)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介入治疗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在急诊的情况下 ,采用常规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 ,对 4 6处犯罪血管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 ,根据使用支架的大小分为大支架组 (n =2 8,直径≥3mm)和小支架组 (n =18,直径 <3mm)。观察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期间的无事件发生率、再心绞痛、再心肌梗死、急诊搭桥术和急诊介入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的无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两组间均无再发AMI、急诊介入治疗、亚急性血栓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大支架组有 1例在犯罪血管支架植入后 2h发生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经电转复后行急诊冠脉搭桥术。 2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在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仍不能控制病情 ,分别在术后 3h和 5h死亡。 1例急诊术后 1h再发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 ,以上 4例均为 3支病变。小支架组仅在 1例术后拔鞘管时迷走神经兴奋引发心绞痛 ,经药物治疗缓解。结论 与大支架组相比并未见到小支架植入后增加了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均获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选用比格犬23只,随机分左冠痉挛组(n=7),右冠痉挛组(n=9)和对照组(n=7),采用选择性左或右冠脉内注射麦角新碱诱发冠脉痉挛,对照组的右冠代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经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右冠脉分别痉挛前、后5分、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和60分钟时右室横径、长径和前壁运动幅度,发现冠脉痉挛后右冠痉挛组的右室横径增加,由痉挛前的1.92±0.09cm增加至痉挛后的2.58±0.6cm(P<0.01),大于痉挛后同期对照组(2.29±0.4cm~2.58±0.6cm/1.93±0.11~2.03±0.16cm,P<0.05);右室长径由痉挛前3.14±0.08cm增至3.61±0.5cm,(P<0.05),大于痉挛后同期对照组(3.35±0.24~3.55±0.45cm/3.15±0.05~3.16±0.06cm,P<0.05);右室前壁运动幅度较痉挛前降低,由0.85±0.01cm降至0.69±0.11cm(P<0.05),认为左冠或右冠痉挛均可引起右室功能的异常,犬的左冠痉挛对右室功能影响可能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选择性冠脉内注射麦角新碱诱发冠脉痉挛,观察30只犬的左右冠脉分别痉挛后30min和60min时血浆内皮素,P物质和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的变化,发现冠脉痉挛后左冠和右冠痉挛组的ET含量明显高于痉挛前及对照组,左右冠脉痉挛组间无明显差别;SO水平明显高于痉挛前和对照组,并且右冠痉挛组高于左冠挛组;AngI、AngⅡ含量变化与ET类似,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作者认为ET、SP、和AngⅠ、AngⅡ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9.
冠脉内支架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心绞痛常常是冠心病急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的前奏或必经之路。如果在不稳定心绞痛期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急性事件。因此,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认为,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脉内静止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局部的凝血机制激活,形成活动病变,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自溶交替的现象[1],造成冠脉内血流异常改变所致的心肌缺血,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心绞痛。因此,人们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围绕着扩张冠脉、抗凝、溶栓和冠脉内介入进行研究,期望找到一个有…  相似文献   
10.
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室性期前收缩(VE)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连续36例频发、药物难治性、症状明显的顽固性单源性VE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标测方法采用联合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同时结合试消融法指导标测,术后1月进行随访。结果:即刻成功率为8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月时成功率为83%。结论:对于顽固性单源性VE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