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青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出血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18岁至45岁青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结论 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病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预后较好;控制危险因素非常重要;CT是首选的诊断性检查,DSA对明确病因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邓锋华  曾波  黄万龙 《江西医药》2009,44(12):1192-1194
目的观察纳洛酮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12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以纳洛酮注射液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20例,行血管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痊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85%(17/20),对照组为50%(10/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对照组为5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痊愈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应用外引流装置穿刺液化引流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5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头颅CT扫描,血肿形态,选择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应用尿激酶液化血肿,达到引流血肿目的。结果55例患者出院47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11.5%。结论应用穿刺液化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能有效地清除血肿,又对脑组织创伤小,手术打击不大,减轻并发症,对绝大部分基底节区脑出血适用。  相似文献   
5.
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有关知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万方数据库医药信息系统》,选择有关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国内近十年来有关药物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的报道很多,药物的种类与品种比较集中,最为多见的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咪唑类抗菌药物和呋喃唑酮等。结论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在临床实践中很常见,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骨瓣减压硬脑膜网状成形术治疗颞额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采取大骨瓣减压硬脑膜网状成形术治疗,作为观察组,同期采取传统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57.5%),明显高于对照组(25.0%);观察组病死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44.0%);观察组出现长期昏迷、慢性脑积水、脑穿通畸形、硬膜下积液、迟发性癫痫、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硬脑膜网状成形术明显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了致残机会,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3年来共13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节区及脑叶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75例和开颅手术治疗组62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94.7%,优于开颅组84.9%;开颅组死亡率为16.1%,微创组死亡率5.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微创技术适应症相对可放宽,术后脑损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丰城市人民医院脑外科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21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出现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术后死亡2例;存活19例,随访6个月,其中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结论 术中清除颅内占位、充分减压、降低颅内压及术后减少脑缺血缺氧等是预防及治疗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DSA和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8例自发性SAH分别进行3DDSA和3D-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真阳性率、假阴性率,以及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结果 3DDSA检查真阳性率96.9%,高于3D-CTA(87.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检查假阴性率为7.7%,3DCTA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检查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为Ⅲ级的比例为92.1%,高于行3D-CTA检查结果(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图像动脉瘤的检出率比3D-CTA高,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3D-CTA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经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患者临床资料。垂体微腺瘤7例,大型垂体腺瘤18例,巨大型及复发性垂体腺瘤5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26例,唇下经鼻中隔蝶窦入路4例。结果术后早期(1周内)复查的CT或MR,垂体微腺瘤全切除率达86.7%,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率达83.3%,巨大或复发性腺瘤全切除率达60.0%。术后短暂尿崩4例,脑脊液漏2例,鼻中隔穿孔1例,经治疗全部治愈。无颅内感染、视神经损伤等。术后月经恢复、性功能改善25例,8例要求生育者有6例术后1—9个月怀孕;视力改善27例;18例垂体内分泌激素恢复正常。结论经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术者的经验及习惯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或唇下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前者更具有损伤小、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恢复快、合并症少、生活质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