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急诊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38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急诊手术组及急诊TAE治疗组,比较3组间的输血且、术后肝功恢复串、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 急诊TAE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及急诊手术组比较,输血量少,术后肝功恢复串高,住院时间短和死亡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对于失去根治切除机会或不能耐受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可首选急诊TAE方法,并且还可为一部分患者将来行二次根治切除手术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2.
抑癌基因p16在结肠癌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抑癌基因p16在结肠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SP方法标记57例大肠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16。结果 57例大肠癌中P16基因的阳性率为84.2%,其阳性率在肿瘤的临床分期,特别是病理分级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小鼠不同细胞类型之间Pdx-1基因转录起始区的表观遗传修饰差异,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对Pdx-1基因转录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胚胎干细胞(mES)、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细胞和小鼠β细胞株NIT-1细胞Pdx-1和MLH1基因转录起始区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H3K4m3、H3K9m3和H3乙酰化)的状况。同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上述3种细胞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H3K4m3、H3K9m3和H3乙酰化修饰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以mES细胞为对照,NIT-1细胞的Pdx-1基因转录起始区呈低DNA甲基化和高H3K4m3修饰(P0.05),NIH3T3细胞的Pdx-1基因的转录起始区的DNA甲基化、H3乙酰化、H3K4m3和H3K9m3修饰水平明显增高(P0.05);(2)Pdx-1基因仅在NIT-1细胞表达,其表达与DNA甲基化存在等级负相关(r=-0.802,P0.01),与H3K4m3修饰存在直线相关(r=0.997,P0.01),与H3K9m3修饰存在等级负相关(r=-0.879,P0.01);(3)管家基因MLH1的表达与所检测的表观遗传修饰无相关性。结论:DNA甲基化、H3K9m3与H3K4m3修饰能相互协调,共同调控Pdx-1基因的表达,对胚胎干细胞向β细胞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微球 ( carboplatin-Fe@C-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 C - Fe@C-CN )结合磁场在移植性肝癌大鼠模型体内的靶向分布情况和药动学过程。 方法 建立移植性肝癌大鼠模型 40 只为 A 组, 正中开腹行肝动脉插管,按卡铂 5 mg·kg-1 体重注入 C-Fe@C-CN 的生理盐水分散液,以肿瘤组织为靶区施加 0.5 T 磁场 30 min 。分别在给药后 0.25 , 0.5 , 1 , 3 , 6 , 12 , 24 和 48 h 各时间点,每组取 5 只大鼠处死,采集血浆、靶区肿瘤、非靶区肝、肾、脾和肺组织标本,石墨炉原子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和组织中卡铂浓度,药物浓度数据用 3P87 药动学程序分析处理,并组织学 观察 C-Fe@C-CN 的在各脏器分布情况。 另 40 只健康大鼠为 B 组,以左肝叶为靶区,给予相同的处理作为对照。 结果 A 组靶区肿瘤组织 <> c max 是 65.21 μg·g-1 ,为 B 组靶区肝组织( 38.47 μg·g-1 )的 1.7 倍。 48 h 时 A 组靶区肿瘤组织药物浓度是 7.27 μg·g-1 ,为 B 组靶区肝组织( 3.11 μg·g-1 )的 2.3 倍。 A 组靶区肿瘤组织 AUC 是 906 mg·h·L-1 ,为 B 组靶区肝组织( 421.34 mg·h·L-1 )的 2.2 倍。 2 组药动学参数值相近。病理学观察 显示, C-Fe@C-CN 在磁场作用下聚集于肿瘤细胞间隙中,并可栓塞于部分细小动脉。非靶区肝组织内少见 C-Fe@C-CN 的聚集和栓塞的血管。 结论 C-Fe@C-CN 在体内具有长循环和缓释特性,在磁场的引导下对肿瘤组织具有更强的靶向性,成倍提高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延长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后B超检查阴性的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对4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和9例LC术后患者怀疑有胆总管结石而B超检查阴性的患者用MRCP和,或ERCP作进一步检查。结果LC术前诊断为胆总管结石25例中24例经ERCP、EST术顺利取出胆总管结石,1例EST失败,改行开腹手术。LC术后5例患者均行EST术取出胆总管残余结石。术后并发症是一过性反应性胰腺炎5例,乳头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B超检查阴性的胆总管可能存在结石,MRCP是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最佳的无创诊断方法,ERCP和EST是确诊和取出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肝癌患者不同部位(门静脉、肝静脉及外周静脉)血甲胎蛋白(AFP)mRNA的表达,了解肝细胞肝癌血行播散的规律。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技术,测定20例肝癌患者门静脉、肝静脉及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结果 全组病例门静脉、肝静脉血AFPmRNA阳性率(65%)高于其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40%-4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5cm患者的肝静脉血AFPmRNA阳性率(70%)明显高于外周血(20%,P<0.05),门静脉血AFPmRNA阳性率(60%)也高于外周血(3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5cm患者的门静脉、肝静脉血AFPmRNA阳性率接近于外周血AFPmRNA的阳性率。结论 肿瘤>5cm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其外周血中AFPmRNA的表达能较好地反映脱落癌细胞的血行播散情况;肿瘤≤5cm的患者虽然其外周血AFPmRNA阳性检出率较低,但肝静脉血的AFPmRNA明显高于外周血,提示肝内已有肿瘤播散,此时直接检测肝内门静脉或肝静脉血的AFPmRNA表达能更准确地反映癌细胞血行播散情况。  相似文献   
7.
肝癌破裂出血三种治疗方式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肝癌破裂出血不同的急救处理方式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肝癌破裂出血的病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急诊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分别比较它们的疗效。结果 急诊介入治疗组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快,输血量少,较其它两组病人有优势(P<0.01),而近期疗效和手术治疗组相接近。结论 介入治疗对肝癌破裂出血具有止血确切,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应该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双重物理机制载药的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纳米球,优选制备工艺,观测其特征.方法 碳包铁纳米磁粉经稀盐酸处理后制得碳包铁纳米笼.以此纳米笼为磁性内核,壳聚糖为基质,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纳米球.该纳米球通过基质包裹和碳包铁纳米笼吸附双重物理机制载药.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纳米球制备工艺,观测纳米球的形貌、粒径、载药量、磁响应性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碳包铁纳米笼与其前体相比,比表面积由20.98 m2&#183;g-1增至40.38 m2&#183;g-1,孔容由70 mm3&#183;g-1增至110mm3&#183;g-1,对卡铂的吸附量为9.6%.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纳米球球形圆整,磁响应性强,平均粒径(207&#177;21)nm,载药量为(11.40&#177;1.31)%.纳米球的体外释药持续5 d,累计释药量依次为51%,68%,80%,87%,91%.结论 良好的磁性内核和双重物理载药机制的有机结合能够优化纳米球的性能,制备出理想的磁靶向纳米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探查改良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式(total extraperitoneal repair,TEP)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完成了传统TEP术60例。从2004年7月至2007年8月对160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了经腹探查改良TEP(即手术开始先行经腹探查)。按术中是否经腹探查分为传统TEP组和改良TEP组。登记患者年龄、性别,记录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腹外疝例次、术中漏气与否(是否需要Verres针排放腹腔气体)、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日常活动天数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改良TEP组160例诊断出40例隐匿性腹外疝,包括32例腹股沟疝,8例股疝,而传统TEP组60例中仅发现4例隐匿性腹股沟疝。两组对隐匿性腹外疝的检出比例分别为25%和6.67%,经检验x2=9.167,P〈0.05;比较两组漏气入腹的发生比例19.4%和16.7%,检验x2=0.127,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恢复日常活动天数,经t检验,P值均〉0.05;改良TEP组回纳经体外不能回纳的大网膜14例,联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例,与泌尿外科合作同期切除同侧隐睾5例,精索鞘膜积液切除和前列腺电切各1例。传统TEP组有2例复发,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各1例,均位于对侧。结论经腹探查加传统TEP术式是可行的,改良TEP提高了传统TEP术式的效果,扩展了TEP的手术适应症,使TEP联合其它常见腹部外科腹腔镜手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蛋白酶ICH 1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发生中的作用及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40例原发性肝癌和癌旁组织中蛋白酶ICH 1 (ICH 1L和ICH 1S)、HBsAg及HCV非结构区 5抗原 (NS5抗原 )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40例肝癌中 1 5例ICH 1L阳性 ,阳性率为 37.5 % ,2 1例ICH 1S阳性 ,阳性率为 52 .5 %。癌细胞ICH 1表达较正常肝细胞增加 ,而又明显低于癌旁肝细胞 (P <0 .0 5)。 2 3例HBsAg和NS5阳性病例中 (其中两者共同阳性 3例 ) ,ICH 1L阳性 1 0例 ,占ICH 1L阳性总例数的 66 .7% (1 0 / 1 5) ,ICH 1S阳性 1 3例 ,占ICH 1S阳性总例数的 61 .9%。结论 蛋白酶ICH 1表达异常与肝细胞癌变有关 ,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HBV和HCV感染可能是引起ICH 1表达异常的两种较重要的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