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入院的170例VMC患者为VMC组,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根据VMC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被进一步分为轻度组(60例)、中度组(56例)和重度组(54例)。测量比较各组外周血NLRP3 mR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 mRNA、白介素(IL)-1β和IL-18水平,分析VM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NLRP3 mRNA水平与Caspase-1 mRNA、IL-1β和IL-18水平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NLRP3对VMC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MC组外周血NLRP3 mRNA[(0.98±0.08)比(2.04±0.25)]、Caspase-1 mRNA[(1.02±0.20)比(1.88±0.31)]、IL-1β[(20.10±5.10)pg/ml比(41.63±6.50)pg/ml]和IL-18[(29.50±6.13)pg/ml比(36.80±8.70)pg/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在不同严重程度的VMC亚组间,上述指标水平均符合: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MC患者PBMCs NLRP3 mRNA水平与Caspase-1 mRNA、IL-1β和IL-1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0~0.830,P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NLRP3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95%CI 0.806~0.965),最佳工作点(OOP)为1.66NLRP3/GAPDH amol/amol,以此OOP对VMC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和80.00%。结论:外周血NLRP3炎性小体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炎3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傲  石小枫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528-353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9年收治的药物性肝炎344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基础病、用药种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等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基础病主要为肺结核、糖尿病、甲亢、风湿性关节炎、精神性疾病等;引发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以中药、抗结核药、抗生素为主;临床表现乏力、纳差、尿黄、眼黄、身黄、恶心、皮肤瘙痒等;停药及保肝治疗后治愈率93.9%,肝衰竭发生率6.1%,死亡率0.9%,发生肝衰竭以抗结核药为主,其次为中药.人工肝支持治疗药物性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结论: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注意了解药物的成分、适应证、禁忌证,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主要有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及是否合并乙肝等.  相似文献   
3.
背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左心耳是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针对性防治措施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目的分析尿酸、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1月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左心房血栓形成的NVAF患者320例,根据左心房血栓形成情况分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组50例和非左心房血栓形成组2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及心房颤动病程〕、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RDW、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肌酐(Cr)、尿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酸、RDW与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尿酸、RDW及二者联合检测对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冠心病病史、WBC、RBC、Cr、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血栓形成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尿酸高于非左心房血栓形成组,心房颤动病程长于非左心房血栓形成组,RDW小于非左心房血栓形成组(P0.0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酸(rs=0.536)、RDW(rs=0.468)与NVAF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呈正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OR=2.044,95%CI(1.459,2.864)〕、RDW〔OR=1.917,95%CI(1.325,2.780)〕是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绘制ROC曲线发现,尿酸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69,0.8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71.4%;RDW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0.71,0.8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5%、81.3%;尿酸联合RDW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0.75,0.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9%、85.7%。结论尿酸、RDW与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呈正相关,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联合检测对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老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下游通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治疗的180例老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曲美他嗪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mRNA表达水平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外周血NLRP3、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及IL-1β、TNF-α、MDA、CK-MB、cTnI、LDH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外周血SOD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2/90),83.3%(75/9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可显著降低老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中NLRP3炎性小体水平,从而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