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HLA-A/B、DR抗原的基因配型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供受体材料150对。方法 回顾角膜供受体的基本信息、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可能引起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对供体角膜环和受体病变组织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法进行HLA-A/B、DR抗原的基因检测及配型。根据供体与受体HLA配型是否一致分为配型符合组及配型不符合组。采用χ2检验对组间排斥反应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配型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对发生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主要指标不同HLA抗原基因配型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发生排斥反应的OR值。结果 150对角膜组织中HLA-A/B配型符合组64例,3例(4.69%)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配型不符合组86例中23例(33.72%)发生排斥反应(χ2=18.430,P<0.001)。HLA-DR配型符合组34例,9例(25.71%)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配型不符合组115例,23例(20%)发生免疫排斥反应(χ2=0....  相似文献   
2.
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愈后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非  卢炜  王越 《眼科》2003,12(2):100-102
目的:探讨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愈后双眼视觉的恢复规律。方法:对40例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经手术治愈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36例(90%)无双眼视觉。术后40例(100%)具有同时知觉能力,40例(100%)可获得融合功能,但融合范围低于正常人群,26例(65%)获得远立体视,18例(45%)获得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结论: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损害最严重,对于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处理应更加积极,树立婴幼儿期的持续性内斜应急诊处理的观念,使更多患儿获得良好的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3.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pidermolysisbullosa,EB)是一组临床上以轻微外伤后皮肤和黏膜水泡形成为共同特征的疾病[1],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于2009年7月诊治了1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严重眼表损伤移植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了化学烧伤4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2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患者,细胞培养14 d后,经细胞检测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细胞种植在羊膜表面,细胞扩增融合达90%后使用.手术切除表面结膜化组织达角膜缘外3 mm,将羊膜上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角膜及角膜缘表面,术后予抗生素、激素、人工泪液点眼治疗;病人定期随访,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 6例患眼均覆盖了含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羊膜片,术后1周角膜上皮完整.3例患者视力有改善,2例患者视力保持术前水平,1例患者视力下降.术后所有患者眼表面光滑程度有所改善,但新生血管没有明显减少.术后12周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1例患者角膜表面可检测到上皮样细胞及杯状细胞.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眼表条件,有潜在应用于治疗角膜缘功能障碍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郝静华  ;骆非  ;闫超  ;潘志强 《眼科》2014,23(6):392-397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病例34例(34眼),原发病中眼外伤12眼,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大疱性角膜病变6眼,粘连性角膜白斑4眼,角膜溃疡4眼。属于高危角膜移植术眼为23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下眼前节、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患者均先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者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疗效判断标准:予相应的治疗后眼压≤21 mmHg者或最终不需药物治疗为有效,>21 mmHg为无效。随访6~18个月(平均12.21±3.86个月)。主要指标 眼压。结果 34眼中,单纯用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者11眼(32.4%),药物及手术治疗者23眼(67.6%)。23例抗青光眼手术治疗者中1次手术11眼,2次8眼,3次2眼,4~5次2眼。术式选择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7眼,睫状体冷冻术2眼,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5眼,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小梁切除术 5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小梁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瞳孔成形术1眼,睫状体光凝术、小梁切除1眼,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1眼,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睫状体分离+睫状体光凝术1眼。到最后一次随访时,单纯使用降眼压药物的11眼中,5眼(45.5%)最终不需药物治疗,5眼(45.5%)使用1~2种降眼压滴眼液有效,1眼(9%)无效;需手术及药物治疗的23眼中,6眼(26.1%)最终不需药物治疗,12眼(52.2%)使用1~2种降眼压滴眼液有效,2眼(8.7%)使用3种降眼压滴眼液有效,3眼(13.0%)无效。结论 约一半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在降眼压药物和手术治疗后仍需要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兔角膜损伤后创伤修复以及对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作角膜板层切除模型,在兔右眼角膜中央,用直径8.5 mm环钻制作成直径8.5 mm、深度100μm的无菌性角膜损伤。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于角膜板层切除术后第1天起,各组分别用0.9%生理盐水(模型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阳性对照Ⅰ组)、50%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阳性对照Ⅱ组)及20%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试验组)点眼每日4次。分别于治疗后7,14,21和28天,进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并观察各组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结果在角膜板层切除后,观察期末,20%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组,对角膜上皮修复速度,与其他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较其他阳性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牛血红细胞提取物眼用凝胶明显能促进兔角膜损伤的组织修复,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上皮移植治疗眼表烧伤后因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角膜结膜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收治的6例(6只眼)因化学烧伤、热烧伤所致的角膜结膜化患者,采用组织工程上皮移植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12个月,对患者的视力、角膜新生血管及角膜透明度进行评估.结果 在随访期内,术后6例患者中有5例视力轻度提高,1例视力无变化.6例患者术后角膜新生血管较术前改善,但是在随访末期有1例患者术后新生血管再次长入角膜并大于1/2象限.5例患者的角膜透明度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角膜基本透明,2例患者角膜轻度混浊.结论 组织工程上皮移植治疗眼烧伤后角膜结膜化可改善眼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逆行鼻泪管插管术联合泪道冲洗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鼻泪管阻塞患者186例(207眼).方法 对泪囊碘油造影确诊鼻泪管阻塞患者,采用泪道探通及逆行扩张鼻泪管后放置硅胶管手术,术后定期冲洗泪道,评价其疗效.主要指标手术后泪道冲洗情况.结果 180例(201眼)成功植入硅胶管,手术成功率97.1%,术后定期冲洗泪道,3~12个月(平均6.4个月)拔管,拔管后3个月随访,167眼治愈(80.7%),好转25眼(12.1%),无效15眼(7.2%).结论 逆行鼻泪管插管术联合泪道冲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方法,其中病例选择、熟练泪道探通鼻泪管及术后定期冲洗泪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Helveston综合征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非  刘晓玲  吴晓 《眼科》2002,11(1):58-59
1 病例简介  患者 ,男 5岁。发现向左歪头 4年余。患儿出生后 10个月家人发现头向左歪 ,注意力集中时眼位正 ,睡醒后眼斜明显。 3岁时于我院门诊诊为“间歇性外斜视、A征、双屈光不正”。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右∶0 5 ,+ 1.5 0DS =0 8;左∶0 6,+ 1 5 0DS =0 8,进行 3∶3交替遮盖治疗一年 ,歪头及眼斜较前明显好转。今为行斜视手术入院。眼位检查 :3 3cm双眼注视均为 - 2 0 △ ,向上方 2 5°注视时为 0 △ ,向下方2 5°注视时为 - 60 △ ,左 /右 6△ ,6m远与 3 3cm近斜视角大致相同。被遮盖眼有上飘现象 ,去遮盖后缓慢下落 …  相似文献   
10.
徐欣  张樱楠  骆非  潘志强 《眼科》2013,22(1):45-48
 目的  探讨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获取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变角膜组织中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DNA的表达情况及意义。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10年5-12月北京同仁医院因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白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标本20例,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和角膜营养不良等非感染性角膜病变的角膜标本20例。方法  对角膜组织标本中HSV-1 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主要指标  HSV-1 DNA的阳性率。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患者角膜组织中12/20例(60%)检出HSV-1 DNA,非感染性角膜组织中6/20例(30%)检出HSV-1 DNA(χ2=3.64,P=0.057)。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角膜组织多数表达HSV-1 DNA,角膜内潜伏病毒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可能原因,正常人角膜也可能有HSV-1的DNA存在。(眼科,2013,22:45-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