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杏叶提取物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EGb)对四氯化碳 (CCL4)导致的实验性肝纤维化水平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用CCL4诱发Waister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分为模型组 (C) 6只 ,EGb治疗组 (E组 ) 8只 ,正常大鼠 4只为对照组 (N组 )。实验中分批处死动物获取肝组织 ,用常规石蜡切片 ,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中I型胶原 (CI)的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表达水平的变化 ,并用图象分析法测定CI、TGF β1 平均光密度值 (MOD)和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显示 ,N、E组与C组之间CI、TGF β1 水平表达 ,ALT、AST、MD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提示EGb与CCL4导致的实验性肝纤维化胶原水平有显著抑制和治疗作用 ,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Dieulafoy病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呕血和柏油样便,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前无明显上腹部不适和疼痛,亦无消化道溃疡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病灶常位于胃贲门部小弯侧,病灶小,多呈2-5mm卵圆形浅表性糜烂,可深达黏膜肌层,在黏膜灶的中央可见直径1-3mm动脉突出于黏膜缺损的部位,表面可有血栓附着,病灶周围黏膜无炎性改变,由于病灶小,内镜检查时易于被忽视。目前还将胃以外的消化道其他部位的类似病变并发出血亦称为Dieulafoy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对临床UC的诊治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本组15例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给予SASP或5-ASA口服,联合皮质类固醇静滴,应用免疫抑制剂,并积极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等。结果症状缓解时间最短3d,最长30d,其中有66%的患者在治疗7d~10d左右症状缓解。结论应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再个体化制定具体的临床治疗方案对UC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发展简况自针刺麻醉首次应用于外科手术(即摘除扁桃体时用针刺穴位止痛开始),至今已经20多年了,这是一个很不平坦的历程。早在1960年针麻就成功地应用于肺切除术,为以后用于较复杂的手术开辟了道路。到60年代初期,应用针刺麻醉的手术已达20多种,并在临床实践的同时开展了实验研究。但是,时隔不久便迁到很大阻力,针麻工作处于低潮。由于种种原因坚持针麻手术的也只是个别单位了。直到1965年以后,创用了一根针作肺切除术,才使针麻的临床应用又逐渐得到了推广。 1966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麻工作会议,国家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病例:患者男,47岁,主因咽部及胸骨后疼痛6月,加重1月于2010年1月就诊我院,患者6个月前因突然被井下煤堆砸到后颈并全身掩埋,随后自行爬出后第3天感到咽痛不适,进食进水均感烧灼、胸骨后疼痛,当时无发热、意识丧失、恶心、呕吐、腹痛等,予以"青霉素"消炎治疗1周,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提取物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得到不断提高。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multi-bandmueosectomy,MBM)是近期推广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技术,与传统  相似文献   
8.
马庭芳  郭霞  胡海波  李飞  曹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084-1085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在我国各级医院的不断普及,结节性胃炎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该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并可合并十二指肠病变等。现将我科近年来45例结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病变患者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结肠憩室的内镜诊断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011年内镜下诊断的结肠憩室病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结肠憩室病患者中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占32.5%,年龄越大,伴发憩室的概率越高.憩室以右半结肠多见,尤以升结肠居多.结论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腹泻、便秘、急腹症时,应及时做结肠镜检查,以除外结肠憩室病变,指导临床治疗,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EN)的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证实胃食管连接部LGIEN的61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进行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结果ESD术后病理诊断炎症6例,LGIEN26例,HGIEN18例,早期胃食管连接部癌11例。术前诊断过度率9.84%(6/61),术前术后病理一致率42.62%(26/61),术前诊断不足率47.54%(29/61),早期癌漏诊率18.03%(11/61)。病灶<10mm者术前诊断不足率32.43%(12/37),病灶≥10mm者术前诊断不足率70.83%(17/24)。结论 由于胃食管连接部位置特殊,病灶分布不均,易造成取检偏差,胃镜活检不能全面反映病灶真实情况。另外随着病灶面积增大其术前诊断不足率增加,早期癌漏诊率增加。胃食管连接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尽早ESD干预治疗,既能获得完整病理,完善检查,避免早癌漏诊,又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