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观察黄芩苷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分别采用单次给予吗啡(10 mg · kg-1,ip)致小鼠高活动性及反复间断给予吗啡 处理建立小鼠吗啡行为敏化模型,观察黄芩苷对吗啡致高活动性及行为敏化形成和表达的影响。酶联免 疫吸附法检测小鼠大脑中脑腹侧背盖区(VTA)和前额叶(PFC)区多巴胺含量变化。结果黄芩苷(30,60,120 mg · kg-1g)显著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对照(1095.8±174.5)次,黄芩苷(899.6±187.2)次、(724.2士 221.4)次、(609.1±154.6)次;P<0.01]和急性吗啡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模型组(1518.2:tl85.8)次,黄芩苷 (1385.4± 224.2)次、(1205.1± 174.6)次、(1100.3±235.1)次;P<0.01 ];黄芩苷呈剂量依赖地阻断小鼠吗啡 行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模型组(2096.2±304.6)次,黄芩苷(2004.2 ±218.5)次、(1998.7±224.3)次、(1836.1±233.5)次;P<0.05);(模型组(2124.2士 189.6)次,黄芩苷(1922.2±314.7)次、(1524.1±289.2)次、(1477.4± 219.3)次;P<0.01)]。黄芩苷抑制吗啡敏化小鼠大脑VTA和PFC区多巴胺的释放[模型组(457.6±92.1) · L,(589.2± 102.5) jig . L'黄芩苷(391.1±56.8)网.L1, (448.6±99.3) μg · L-1 ; (324.5 ±66.2) μg · L1,(368.7+45.9)μg · L-1;(234.3±52.6)μg · L-1,(305.3+84. l)μg · I;1; p<0.01, P<0.01]o 结论黄芩苷对小鼠吗啡行 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与其抑制大脑VTA和PFC区多巴胺的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显示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以及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从而为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脑肿瘤患者脑CTV、MRV、3D—DSA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其中松果体区肿瘤6例,脑膜瘤25例(镰幕脑膜瘤6例,窦镰旁脑膜瘤9例,其他部位10例)。肿瘤均为单发,术前判断对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窦)的显示并与术中情况对照。结果CTV、MRV、3D—DSA获得三维冈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部及表面结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且显示的肿瘤一静脉(窦)关系与术中情况有很好的吻合率。CTV优于MRV、3D—DSA,可作为判定金标准。结论对脑肿瘤患者术前采用CTV、MRV、3D—DSA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窦)以及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邻近静脉(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不仅受细胞自身基因调控,更取决于所处外环境中各种信号的影响。目的: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transplant,Gene therapy,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2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基因工程治疗的良好载体,转基因培养后能高效地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为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细胞源。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生物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及代偿功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规CT和/或MRl检查已排除累及静脉系统疾病的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脑CT静脉血管成像(CT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大脑深静脉和静脉窦的显示、构成、走形、引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两侧大脑内静脉无明显差异,大多呈相互平行的关系,但并非恒定,由前向后的走行过程中存在变异(前部呈上下位,向后渐移行呈平行关系),其间未见吻合支,最终均汇入Galen静脉。②基底静脉系变异较多,90%(104侧)汇人大脑大静脉;10%(12侧)汇人大脑内静脉的末端。(3)Galen均表现为单干型,变异较少,走行较直,根据MRV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I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Ⅱ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Ⅲ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构成;I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④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以及横窦引流优势,可将窦汇区的解剖形态根据CIV图像分为4型,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38例,左侧为主10例,基本相等12例。结论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且变异较多,CTV、MRV、DSA是显示大脑深静脉系统及静脉窦的有效方法,各有优劣,有助于判断代偿通道,对于临床诊断和手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不仅受细胞自身基因调控,更取决于所处外环境中各种信号的影响。 目的: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transplant,Gene therapy,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2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基因工程治疗的良好载体,转基因培养后能高效地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为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细胞源。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生物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CPA)面神经微血管束的显微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资料.方法 显微解剖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过程,对CPA区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400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研究面神经微血管束的组成与变异,并将解剖标本与手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尸头解剖:面神经桥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9侧( 9/20),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5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侧,椎动脉1侧,多支血管1侧;手术资料:半侧面肌痉挛(HFS)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 265例(66.25%);PICA 69例(17.25%);椎-基底动脉11例(2.75%);多支血管45例(11.25%).结论 对桥小脑角区面神经微血管束,尤其是桥脑延髓沟段显微解剖结构的深入认识,是术中进行充分探查并明确责任血管,保证面神经MV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