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AMI入院当天即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溶栓后冠脉是否再通分为溶栓再通组(A组)62例,溶栓未通组(B组)24例,并对AMI溶栓前后的PTFV1值进行动态观察,及溶栓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PTFV1异常检出率与入院时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B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LVEF值B组比A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AMI溶栓并使冠脉再通的患者,可使PTFV1负值在溶栓后得到减小,并改善左心功能,减小住院死亡率,对评价AMI近斯预后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阵发性房颤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74例有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阵发性房颤组(45例)及房颤复律组(29例),并与对照组(43例健康老人),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仪及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各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窦性心律时的P波离散度(Pd)等指标并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普勒测得各组LAD、LVEF、每搏量、心脏指数、心输出量各指数比较为:阵发性房颤组与房颤复律组及对照组比差异显著性均为(P<0.05);房颤复律组与对照组比差异为不显著(P>0.05);房颤复律组E/A为0.68±0.17,与对照组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d及Pmax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患者有短时间左心功能改变,房颤复律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不同程度舒张功能障碍,因此,应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复律持积极态度,这对维护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心电图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1例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病例,探讨其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病因关系。方法:分析11例异常Q波伴ST-T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临床病因资料。结果: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可由于心肌炎症、心肌急性损伤、严重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等因素造成,分别可在重症心肌炎、脑部疾患、胰腺炎、外伤等疾病中出现。结论:这种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为一过性的、可逆性的,随病情治疗好转而消失反复心电图检查,对比观察其动态变化,尤其是ST-T时相变化,可提高诊断率,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45~55岁围绝经期心律失常妇女96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2例。A组用激素间歇周期序贯法治疗,即每月口服雌二醇(补佳乐)21d,后10天加用安宫黄体酮,停药7d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间歇1个月,疗程8个月;B组用连续周期序贯法治疗,其方法同A组疗程用药,但每月连续使用,不间歇,疗程8个月;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用药物,观察8个月。观察指标:血清促卵泡素(FSH)、雌激素(E2)、24h动态心电图等指标。结果:A、B组治疗8个月,FSH、E2,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素间歇周期序贯疗法及连续周期序贯法治疗围绝经期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胆心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对心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心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变化关系及对心脏的影响。方法:对193例胆心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针对心脏及胆系疾病的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胆心综合征患者经过针对胆病治疗(手术切除胆囊或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治疗)后,心脏情况及心电图较前显著改善(P<0.01),而对患者进行针对心脏的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疗效较差。结论:有胆系疾病的心脏病患者注意是否为胆心综合征并早期进行胆囊切除术及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针对胆系疾病的治疗,以使相关症状消失或减轻,心脏功能及心电图得到改善,避免心脏发生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与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 ical hypertroph ic card iomyopathy,AHCM)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方法从79例肥厚型心肌病中,筛选出8例AHCM,统计其超声心动图资料及心电图的典型与非典型表现,同时进行1~15年随访。结果8例AHCM的心尖部心肌厚度为16~38 mm,平均20.88 mm。8例AHCM都有左胸导联T波倒置及ST段压低,呈典型的Tv 4>Tv 5>Tv 3,2例左胸导联及R波增高,6例符合Rv 4>Rv 5>Rv 3。结论随访1~15年,心尖心肌厚度及心电图改变甚微,8例AHCM预后良好,未发生猝死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呈等位性Q波32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见非典型Q坡改变(临界性Q波或小q波,进展型Q波,q波顺序异常)14例(43.75%),不典型坏死型ORS改变(R波丢失,对应性R波增高,R波逆向递增,QRS波群起始部切迹、顿挫)18例(56.25%)。结论 等位性Q波心电图改变受疾病本身因素、描记部位、时间及梗死的范围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但等位性Q波与典型病理性Q波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同样意义。体会对可疑的不典型坏死型ORS波改变应密切观察其发生的导联,进行系列的心电图描记,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改变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低钾致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低血钾症致心律失常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及其敏感性。方法分析158例低钾血症致心律失常时的临床表现及血钾浓度与心律失常间的关系及其转归。对比心电图与生化测定对低血钾的敏感性。结果低钾血症除心电图特征性的U波改变外,更要注意低血钾性“肺性P波”及对QRS波振幅的影响,低钾易导致自律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室性早搏,甚至阵发性室上速、室速等高危性心律失常)、束支及房室传导阻滞,还有其它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常时也使低钾所致的心律失常纠正时间延长。结论低钾血症所致的各种心律失常应注意积极有效地补钾,而不应该使用不必要的抗心律失常药而致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同时要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失常。  相似文献   
9.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及鉴别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改变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病理性ST—T改变的鉴别。方法对47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以男性多见(82.97%)。ST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7.23%),大多伴J波(89.36%),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临床无需治疗。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超急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11例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病例,探讨其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病因关系。方法:分析11例异常Q波伴ST—T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临床病因资料。结果: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可由于心肌炎症、心肌急性损伤、严重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等因素造成,分别可在重症心肌炎、脑部疾患、胰腺炎、外伤等疾病中出现。结论:这种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为一过性的、可逆性的,随病情治疗好转而消失反复心电图检查,对比观察其动态变化,尤其是ST—T时相变化,可提高诊断率,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