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PPECD组(n=42)及ACDF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前、后颈及上肢视觉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和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及上肢VAS和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PPECD组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CDF组较术前增大(0.05),并且大于PPECD组(0.05); PECD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优于ACDF组(0.05)。结论 PPECD和ACDF均能显著改善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PECD对维持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邻近椎体节段退变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胸腰椎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已从单纯病灶清除发展到在病灶清除的同时维护、重建脊柱稳定性,而脊柱稳定性维护、重建的方法又已从单纯椎体间植骨融合发展到植骨的同时作内固定。我科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一期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这一术式,共治疗胸腰段结核58例,疗效满意,现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18~55岁,平均32岁。病程10~20个月,平均13个月。胸椎14例,胸腰椎(T11~L1)26例,腰椎18例,以胸腰段较常见。影像学检查提示病变累及单节段2例,双节段40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5例;后凸角5°~90,°平均35°。1例伴有活动性肺结核;20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受压症状;26例术中证实有椎旁脓肿形成。对于血沉偏快或限期手术患者,术前给予四联(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周,于结核中毒症状减轻、Hb>100 g/L时手术。根据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渗出期18例,增殖期23例,干酪期14例。1.2手术方法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俯卧位,取后入路,根据病变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椎体成形术75例患者,均为单一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其中35例为单侧椎弓根入路,40例双侧椎弓根入路.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自理生活能力评估.结果:两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均获成功,影像学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漏入椎间盘、周围软组织、椎体周围静脉引流,但上述患者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两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均显著(P<0.01);两组间术后24h及随访期末(1~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自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出现并发症31例(77.5%),单侧组出现并发症10例(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组手术平均时间60min,单侧组手术平均时间3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入路PVP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严重压缩性骨折是可行和有效的,可以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的效果,临床并发症较少,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段连鸿  韩珩  曾云  何宁 《天津医药》2023,(11):1262-1266
目的 研究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选取6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其中30例采用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为观察组,34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指标:住院时间、并发症(颈部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颈椎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颈部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较传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游离突出型椎间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游离突出型的患者99例,男45例,女54例;年龄21~65岁,平均(49.95±8.73)岁。病例分别采用PETD(51例)与PEID(48例)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ETD组与PEID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手术时间为(89.7±23.4)min,术中透视次数为(27.2±6.5)次;PEID组手术时间为(64.0±18.2)min,术中透视次数为(7.4±2.9)次。PETD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加重,1例出现局部痛觉过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1例患者术后12周复发,行后路融合手术; PEID组,1例复发行椎间盘单摘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下肢感觉异常,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VAS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随访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PETD组优良率88.2%; PEID组优良率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与PEID治疗L5/S1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但PEID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临床中应根据解剖特点、患者症状特征确定入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85例既往在本院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术后12~114(42±35)个月症状复发或加重.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及术中测量邻近退变节段与正常节段椎间盘内压,比较再次手术前、术后3月及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颈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退变节段的椎间盘内压[(15±4.6)cmH2O、(23±5.2)cmH2O]显著高于正常节段[(3±2.3)cmH2O、(8±4.1)cmH2O](P<0.01).术后3个月、2年视觉模拟评分(2.9±0.7)、(2.0±0.6)较再次手术前(7.8±1.2)明显降低(P<0.01).再手术后经12~46(31±12)个月的随访,X线及MRI提示融合节段均已达骨性融合,手术节段减压良好,无神经压迫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脊柱融合术后症状复发若是由邻近节段退变引起,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韩珩  李军  熊敏  何宁  陈洁  余化龙 《骨科》2017,8(1):57-61
目的:观察芬苯达唑对脊髓损伤大鼠的CD45R阳性B细胞、IgG免疫反应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5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芬苯达唑组,每组25例。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术前4周给予常规啮齿动物饲料喂食(含18%蛋白质的饲料),芬苯达唑组术前4周给予加入芬苯达唑的常规啮齿动物饲料喂食。用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7、14、21、28天行Basso?Beatti?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估,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中IgG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部位CD45R阳性B细胞的信号水平。结果脊髓损伤后,模型对照组和芬苯达唑组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均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的BBB运动评分均逐渐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后第1天,模型对照组与芬苯达唑组的BBB运动评分分别为(3.10±0.29)分、(3.23±0.48)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脊髓损伤后的第7、14、21、28天,芬苯达唑组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检查证实损伤部位脊髓标本的IgG水平显著升高,第7天开始,芬苯达唑组各个时间点的IgG免疫反应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脊髓节段CD45R阳性B细胞信号水平显著升高,第7天开始,芬苯达唑组各个时间点脊髓损伤部位的CD45R阳性B细胞的信号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芬苯达唑预处理可降低脊髓组织中IgG的表达水平及脊髓损伤部位的CD45R阳性B细胞的信号水平,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甲强龙(MPSS)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探讨EPO用于ASC I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5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MPSS+EPO组和MPSS组,治疗后行神经功能评分(ASI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y ofdaily living,ADL),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周及1年两组患者ASIA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加用EPO组均明显高于单用MP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强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系统METRx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6月,76例股骨颈骨折病例采用椎间盘镜系统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5.2±17.5)min;手术出血量(92.5±10.4)Hd;均未出现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8±6.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7±0.4)个月,5例(5/76,6.6%)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1例关节疼痛较重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评分(41.5±8.9)分,术后(91.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间盘镜系统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可行的,手术创伤小,置钉准确,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Garden Ⅰ、Ⅱ、Ⅲ型股骨颈新鲜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