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R检查在颈静脉球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其部位、信号及其侵袭性表现等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右侧病变8个(8/15),左侧7个(7/15);肿瘤形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12例较大病变不同程度侵犯颈静脉孔区、乳突、岩骨、岩尖、斜坡等处骨质;肿瘤信号欠均匀,12个(12/15)肿块在MR平扫出现“盐和胡椒征”,以“胡椒”表现最为显著;13个肿块(13/13)均有明显强化,其中10个肿块出现“盐和胡椒征”。9例行MRA检查,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不同程度移位和包绕。结论根据肿瘤的部位、“盐和胡椒征”等MR表现,可在手术前正确诊断颈静脉球瘤。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颅脑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CT及MRI检查对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IH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确诊的IHP患者头颅CT(16/16)和MRI(3/16)表现,观察病变的范围和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IHP颅内主要表现为多发钙化性病变,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CT值114~373HU,在MRT1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及丘脑的对称性、条形或团块状钙化16例;双侧额、颞、顶、枕叶皮层下钙化10例;小脑齿状核钙化6例(双侧4例,单侧2例);侧脑室旁钙化2例。结论CT和MR对IHP的诊断非常重要,其中CT对病变的显示优于MR,与临床结果结合,对IHP具有定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技术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 法34例疑有胆道梗阻的患者,在常规MRI扫描后,再以MRCP术行快速自旋回波重T2WI序列扫描,图像采用最大 强度投影法(MIP)重建。结果29例阳性患者清晰地显示了梗阻的部位、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结论 采用MRCP 技术,可以在不注入造影剂的情况下,取得类似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的造影效果。它对 胆道梗阻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大优势是无创伤性、无并发症。对年高、体弱及胆肠吻合术后ERCP插管困难者 尤为适宜,有望取代部分创伤性胆道造影技术。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动脉病变 ,多为急症或外伤后就诊 ,该病不治预后较差 ,病死率高。1 对象和方法  1990~ 2 0 0 2年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 X线平片等检查 5 7例 ,主动脉造影 15例 ,CT(螺旋 CT)18例 ,MRI 12例 ,EBCT 12例等检查的患者 5 7(男 4 1,女16 )例 ,年龄 16~ 88(平均 4 7.6 )岁。2 结果 影像学检查所见 :X线平片 ,主动脉迁曲 ,局限性膨突 ,发生在升主动脉常并发主动脉关闭不全 ,左室增大 ,左心功能不全者出现肺淤血。 MRI/EBCT和 CTA检查 :平扫 ,壁钙化 ,真腔小 ,假腔大 ;不典型者仅见主动脉腔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在不同管电压、不同浓度对比剂的条件下肺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以及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探讨"双低"技术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为C、L1、L2 3组,扫描条件:C组为120 k V、350 mg I/ml,L1组为100 k V、350 mg I/ml,L2组为100 k V、270 mg I/ml。3组管电流均为500 m A,对比剂用量、生理盐水用量和流速一致,分别为25 ml、40 ml、4.5 ml/s。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肺动脉节段、上腔静脉、升主动脉的CT值,肺动脉主干噪声,图像质量以及容积扫描的辐射剂量。结果:各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示清晰,满足诊断要求。L1组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CT值均高于C组,图像噪声大于C组,辐射剂量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2组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CT值与C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大于C组,辐射剂量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2组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CT值均小于L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像噪声、辐射剂量与L1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辐射剂量、低浓度对比剂可用于肺动脉CT成像,并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肺MALT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分析经肺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2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均接受胸部CT平扫.结果:12例患者CT扫描均见肺实变,其中5例为单发,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疑有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行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腹腔、盆腔和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结论: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腹腔、盆腔和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利于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制定,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用床位移动追踪技术(movingbedinfusiontrack-ing,MobiTrak)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相结合的应用效果,探讨该技术在导致功能障碍的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男7例,女4例)下肢功能障碍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经手术及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结论MRI-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央桥脑髓鞘溶解症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央桥脑髓鞘溶解症 (CPM)的MRI表现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1 5TMR仪对 2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CPM患者进行T1WI、T2 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 (FLAIR)、DWI和增强扫描MR检查。结果 桥脑中央部、双侧豆状核、尾状核、丘脑等部位出现对称性长T1、T2 信号 ,增强MRI无明显强化反应。DWI显示桥脑病变呈明显高信号 ,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在 10 0× 10 -6mm2 /s~ 30 0× 10 -6mm2 /s之间 ,FLAIR仅显示为略微高信号 ,表明病变伴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水肿 ;同时 ,双侧肝豆状核亦表现出DWI高信号 ,ADC值在 30 0× 10 -6mm2 /s~ 6 0 0× 10 -6mm2 /s之间 ,FLAIR呈不均匀较高信号 ,其中 1例尚出现尾状核头对称性DWI略低信号 ,表明在缓慢的病程进展中同时伴有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等改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和CPM具有较为特征的MRI表现 ,DWI对其具有较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研究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与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cancer specific antigen,PSA)单链抗体片段结合的复合纳米探针作为前列腺癌核磁共振靶向显像剂与治疗剂的可行性。方法: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CNPs)与前列腺癌特异性单链抗体片段(ScFv)桥联制备成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应用高分辨电镜、荧光光谱仪与磁强度计进行鉴定。将FMCNPsScFv与前列腺癌LNCaP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进入癌细胞的靶向性;采用MTT法评价复合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细胞移植模型,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鉴定;荷前列腺癌裸鼠尾静脉注射复合纳米探针,采用荧光成像系统观察纳米探针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消除过程;利用核磁共振观察复合纳米探针肿瘤靶向显像效果;给予体外磁场照射(100 W功率)30 min,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细胞培养实验显示复合纳米探针能够进入前列腺癌细胞质;在显像浓度范围内复合纳米探针细胞毒性很低,不影响细胞增殖。成功制备裸鼠前列腺癌模型。荧光成像系统显示复合纳米探针快速地在裸鼠各重要器官分布,并逐渐集中于肿瘤部位;核磁共振显示纳米探针在24 h内能够清晰显示前列腺癌图像;体外磁场照射4 d后,注射复合纳米探针的裸鼠肿瘤组织生长显著慢于对照裸鼠的肿瘤组织(P<0.05)。结论:制备的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能有效地靶向前列腺癌组织,可用于前列腺癌的核磁共振成像,也能用于体外磁场作用下的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