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科2003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患者76例,对其中33例行后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43例行开放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与开放手术组(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7个月,B超提示所有患者肾积水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后腹腔镜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安全有效,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可逐渐取代开放式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山地明给药后,个体间吸收变异相当明显,血药浓度监测管理对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降低肝肾毒性十分重要。比较传统的服药前血药浓度(谷值)、服药后2h血药浓度(峰值)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01/2006-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受者60例,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服药前血药浓度组和服药后2h血药浓度组,各30例。两组患者肾移植后前3个月均接受新山地明5~7mg/(kg·d)、霉酚酸酯1.0~1.5g/d和皮质激素三联治疗。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患者新山地明服药前和服药后2h血药浓度,比较服药前血药浓度与服药后2h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预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肝毒性、肾毒性)的有效性。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0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3.3%(8/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17/60),肝毒性发生率为20.0%(12/60),肾毒性发生率为8.3%(5/60)。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与非急性排斥反应时服药前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服药后2h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急性排斥反应时服药后2h血药浓度(P<0.01)。③发生肝肾毒性1周内的服药前血药浓度与未发生时服药前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5);发生肝肾毒性1周内的服药后2h血药浓度显著高于肝肾毒性未发生时(P<0.01)。结论:在肾移植术后早期,与服药前血药浓度相比,服药后2h血药浓度能更敏感的反映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一氧化氮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一氧化氮的平衡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内环境动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观察左旋精氨酸与褪黑激素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60只,体质量170~21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左旋精氨酸治疗组、褪黑激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5只.②实验方法: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前1 h各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每隔24 h重复注射1次,连续5d.③实验评估:观察各组术前及术后1,3,5 d血肌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规律及肾脏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并采用Paller法对术后第3天肾小管进行评分.结果:纳入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肌酐的表达:术后第1天联合治疗组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术后第3,5天左旋精氨酸治疗组、褪黑激素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术后第3天缺血再灌注组比术前降低(P<0.05);术后第3天和第5天左旋精氨酸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术后第1天缺血再灌注组与术前相比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第5天仍高于术前(P<0.05);褪黑激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术后第3天与第5天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④血肌酐水平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P<0.01,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呈负相关,r=-0.61,P<0.01.⑤肾小管损伤Palller法评分:依次为联合治疗组<褪黑激素治疗组<左旋精氨酸治疗组<缺血再灌注组.结论:通过调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可以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联合应用左型精氨酸与褪黑激素即通过以上途径更有效的起到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输尿管镜技术(URL)及微创经皮肾技术(MPCNL)行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81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其中98例采用URL(URL组)、83例采用MPCNL(MPCNL组)行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URL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MPCNL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MPCNL,P均〈0.05;但单次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残留结石率明显高于MPCNL组。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均安全有效。URL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方面优于MPCNL,但单次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残留结石率方面MPCNL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不仅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而且还是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探讨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在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06-10有关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在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Kidney,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nitric oxide synthase,nitric oxide";中文检索词"肾脏,缺血再灌注,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对资料进行初审,排除重复性研究及综述文献。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48篇,选择14篇进行分析。结果: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比例失衡,表现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相对降低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相对增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一氧化氮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一氧化氮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损伤因子。结论: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比例失衡,其变化规律为药物干预一氧化氮合酶从而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的升高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STEMI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资料与随访资料,按NLR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NLR≤4.75) 107例,B组(NLR>4.75) 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资料与随访资料,评估不同NLR水平及其对临床预后影响.结果 A、B两组指标对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9.24±11.08)% vs (49.35±13.10)%],ST段回落率(STR)为(5.61% vs 24.1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TIMIⅢ级为(85.98%vs 52.75%),随访期间再发心肌梗死率为(0.93% vs 8.79%),靶病变血管重建率(TLR)为(0.93% vs 7.69%),心脏性死亡风险率为(0.93% vs 6.59%),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2.80%vs 12.09%),随访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为(2.80% vs 14.29%).以上两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高的患者整体预后差,在住院期间以及远期随访期间有着极高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 U )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术前确诊为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行RL U治疗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岁,结石停留时间均大于8周。结果3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0~150 min ,平均90.6 min ,术中出血量约22~52 mL ,平均32 mL。15例术中发现合并输尿管息肉,同时进行处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B超示患者肾积水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减轻。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27个月,无结石复发和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RL U手术安全有效,可以代替传统开放手术,成为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或经其他微创治疗失败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腹膜后与经腹行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85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经腹膜后与经腹行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49例、B组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等指标。  结果  8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的手术时间为(126.9±11.6)min、B组为(109.9±14.7)min,A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08.5±24.1)mL、B组为(95.1±19.9)mL,A组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8±0.5)d、B组为(2.3±0.4)d,A、B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余指标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腹膜后与经腹行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均为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