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近年来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社会医疗负担加重等问题。文中通过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方法选取整治前患者病案132份,整治后167份,分别对治疗用药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及Ⅰ、Ⅱ类切口手术用药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整治后各级别治疗用药微生物送检率较整治前明显增加,尤以特殊级药物送检率增加显著(81.9%vs 32.1%, P=0.016);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及抗菌药物占药费比例明显下降;Ⅰ类切口手术无指征预防用药率及给药时间明显减少[43.7%vs 100.0%,(1.85±1.72)d vs (3.19±1.74)d, P<0.01],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及更换药物的不合理率显著降低( P<0.05)。结论医院整治措施有效、可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日趋规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评估联合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耐药(即CZA纸片扩散法的抑菌圈直径≤22 mm)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R-GNB)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6月—2023年5月就诊于某院并联合使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对CZA耐药的CR-GNB感染的住院患者;按照CZA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性结果,将患者分为CZA抑菌圈直径为20~22 mm组和CZA抑菌圈直径<20 mm组,观察两组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CZA抑菌圈直径为20~22 mm组患者41例,CZA抑菌圈直径<20 mm组患者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选用的多黏菌素类药物品种、剂量及联合用药方案比例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不同种类CR-GNB分离株的菌株数和CZA抑菌圈直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抗感染的临床有效率、微生物学清除率、28天病死率和出院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应用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采用伏立康唑静脉和口服两种给药途径对血药浓度、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 ~ 2023年3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并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按给药途径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比较两组的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纳入104例患者进行分析,共收集231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静脉组的稳态谷浓度平均值略高于口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4 ± 2.45)mg·L-1 vs (2.90 ± 2.55)mg·L-1,P > 0.05],两组间的目标浓度达标率相近(71.70% vs 76.80%),但静脉组高于目标范围上限的比例大于口服组(22.64% vs 12.80%)。两组之间的临床有效率和总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75% vs 77.78%,P > 0.05;40.62% vs 52.38%,P > 0.05)。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静脉给药的血药浓度有大于口服给药的趋势,但两组间的目标浓度达标率,以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分别配伍转化糖电解质溶液、转化糖溶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测定复方甘草酸单铵S与转化糖电解质溶液配合后的不溶性微粒数量。结果转化糖溶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与其配伍液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未超过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标准,转化糖电解质与复方甘草酸单铵S配伍明显超过标准,且长时间存放后出现絮状沉淀。结论转化糖电解质与复方甘草酸单铵S配伍可导致微粒超标,两者间存在配伍禁忌,临床应避免混合配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本院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就诊于本院并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76例肿瘤患者被纳入分析。76例患者均行UGT1A1*28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3.68%),其中有45例患者同时行UGT1A1*6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4.44%)。UGT1A1*28基因突变患者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的风险显著高于野生型(OR=10.79,95% CI:1.24~93.86, P=0.016)。伊立替康化疗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肝损伤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与UGT1A1基因型的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严重白细胞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该Meta分析比较了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不同抗栓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从建库至2023年3月相关主题词和自由词。将抗栓方案分为口服抗凝(OAC)组和抗血小板(APT)组,采用Revman 5.4分析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了14项研究,共35 166例患者。结果发现OAC组的装置相关血栓(DRT)发生率[RR = 0.50,95%CI(0.37 ~ 0.67),P < 0.001]、全因死亡率[RR = 0.72,95%CI(0.58 ~ 0.90),P = 0.003]显著低于APT组,但两组卒中/系统性栓塞、大出血、任何出血和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亚组分析发现,单用OAC的DRT发生率、全因死亡率、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PT组(P < 0.05),其他结局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的DRT、全因死亡、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和任何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PT (P < 0.05),而华法林仅DRT发生率低于APT(P < 0.05),两组其他结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OAC联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SAPT)时,DRT发生率显著低于APT组(P < 0.05),但大出血发生率更高(P < 0.05),其余结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LAAC后抗凝治疗的临床获益可能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具体抗凝方案选择时,单用NOAC可能优于单用华法林或OAC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