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 Flash 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应用于支气管动脉(BA)CTA 后处理重建中的可行性及时间效率分析。方法由2位放射科医生对70例临床拟诊断为支气管动脉扩张患者的 CTA 影像资料进行评价。首先,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对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数目、分支类型、走行分布及管腔直径进行评价及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及诊断时间;30 d 后再使用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对上述患者的影像资料重新进行评价。结果2位阅片者的诊断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且有良好的相关性;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的使用在诊断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平均减少诊断时间35%。结论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应用于 BA CTA 后处理重建是可行的,可以缩短后处理及诊断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斑块定量技术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探讨其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并评价各项定量特征在评估心肌缺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行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742例初诊冠心病患者,纳入ICA证实存在单支病变局限性狭窄的患者109例。将患者根据心肌酶升高伴心脏室壁运动不良和心肌酶及心脏室壁运动正常分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组(n=75)和心肌无缺血损伤组(n=34)。测量斑块的特征参数,包括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斑块负荷、最小管腔面积、最大面积狭窄率(MAS%)、重塑指数、偏心指数、"餐巾纸环"征、斑点状钙化。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MAS%为85.00%(80.00%,92.00%),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MAS%为63.00%(60.00%,65.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2,P=0.001)。在斑块成分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斑块总体积(TPV)、斑块负荷(TPB)、纤维成分斑块体积(FPV)、脂质成分斑块体积(LPV)、脂质成分斑块占比(LPR)分别为150.13(104.44,202.20)mm^3、75.67%±9.90%、95.73(66.57,134.23)mm^3、32.18(18.93,54.55)mm^3、25.13%±13.71%,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109.94(79.39,121.67)mm^3、65.37%±6.94%、67.35(57.67,90.11)mm^3、16.64(13.26,24.73)mm^3、18.44%±7.0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10;t=3.11,P=0.003;Z=-2.16,P=0.031;Z=-2.18,P=0.029;t=2.19,P=0.0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S%(OR=1.55,P=0.021)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MAS%、LPV、LPR、TPV、TPB、FP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0.77、0.72、0.7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CTA斑块定量分析中,MAS%、TPV、TPB、FPV、LPV、LPR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因素;MAS%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且MAS%及LPV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正>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外表健康或其疾病没有严重到可以预测突发死亡的人群,在出现症状后1h内发生的、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意外的自然死亡[1-2]。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SCD,一项基于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估计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SCD [3]。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衰临床疗效。方法:70例AMI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者进行溶栓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6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天。观察治疗前后2组疗效比较,心排血量(CO)和射血分数(EF)比较,治疗前后血浆B型钠尿肽(BNP)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8%,死亡率2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6%,死亡率34.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O及EF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有效改善AMI合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可能对改善AMI后心室重构程度及远期预后也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的左心室心肌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因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患者共17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分析,获得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以及射血分数(EF)。测量所有患者的CACS并分组。比较各组之间心肌应变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左心室GLS在不同钙化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其绝对值随CACS的增加而减小。结论CACS增加与左心室功能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患者的三期增强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IVL患者的三期增强CT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延伸路径、病变与血管壁关系、病变的增强程度和模式.结果 15例病灶均侵犯下腔静脉,13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增大,不均匀强化.14个病灶通过髂静脉伸入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Stellar 光子探测器双源 CT 70 kV 管电压联合30 mL 低对比剂前瞻性大螺距扫描在冠状动脉 CTA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体质量指数(BMI<24.9 kg/m2)正常行冠状动脉 CTA 检查者,随机分为2组(A 组:管电压70 kV、对比剂30 mL;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50 mL),每组30例,2组均采用 Stellar 光子探测器双源 CT 前瞻性大螺距螺旋式扫描技术进行扫描。A组采用 SAFIRE 迭代重建技术,B 组采用滤过反投影(FBP)技术重建;客观评价包括测量 CT 值、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并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38±0.942)分、(3.50±0.68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62,P >0.05);A 组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 CT 值高于B 组(P 均<0.01),2组间 SNR、C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者辐射剂量为(0.19±0.023)mSv ,B 组患者辐射剂量为(0.81±0.101)mSv,A 组较 B 组下降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光子探测器双源 CT 70 kV 管电压联合30 mL低对比剂在正常 BMI 患者冠状动脉 CTA 检查中,在获取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 ED 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CT扫描的主动脉瘤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分析CT相关资料,如区分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瘤部位,CT测量相关指标,主动脉瘤附壁血栓情况等。图像均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行单独分析,若有不同意见则行讨论而达成一致。结果本组中真性动脉瘤82例,假性动脉瘤13例。瘤体形态以囊状动脉瘤常见(50.5%),其次为混合型动脉瘤(25.3%)及梭型动脉瘤(24.2%)。瘤体内可见钙化者为61.1%,溃疡者为55.8%。累及范围为(104.3±71.0)mm,瘤径长度(0~30)mm,瘤体直径(53.2±16.9)mm。95例患者中,56例(58.9%)患者伴有附壁血栓形成。血栓形态依次为弧形(46.4%)、不规则型(26.8%)、环形(16.1%)、双凹形(10.7%)。血栓位置依次为前壁(33.9%)、左侧壁(26.8%)、右侧壁(19.6%)、后壁(14.3%)、双侧壁(5.4%)。血栓厚度为7.7(0~18.0)mm,血栓长度35(0~87.0)mm。结论 CT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中不仅能够获取瘤体本身相关改变特征,更能发现附壁血栓形成情况,对临床风险评估及指导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为临床感染的防治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自我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包括伤口分泌物、痰、尿等)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科室及对11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性分析,用Vitek32鉴定系统鉴定菌种和纸片法检测耐药性.结果: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ICU、干部病房、呼吸科感染患者,11种抗生素中仅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28.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院内感染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尤其在重症监护室,且耐药性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工法及法国生物梅里埃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检测,改良三维试验、协同法分别对细菌ESBLs酶、AmpC酶、金属酶进行检测,根据CLSI标准进行判读。结果临床标本主要以痰标本为主,分离率为71.1%,其次是伤口分泌物和脓汁,9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C酶47株(48.5%),单产ESBLs酶菌株21株(21.6%),同时产ESBLs酶和AmpC酶菌株16株(16.4%),产金属酶的菌株9株(9.28%),产AmpC酶菌株检出率最高。讨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产AmpC酶为主,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