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起病后6小时内进行尿激酶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量30万U-75万U(平均50U万)。结果:21例获得动脉完全再通,3例获得部分再通,1例没有再通,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5例。并发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随访6个月25人生活完全自理,1人生活部分自理,4人生活不能自理。结论:动脉内接触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既往服用阿司匹林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77例。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59例)和非破裂组(118例);根据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时既往是否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既往服药组(82例)和既往未服药组(9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瘤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既往服用阿司匹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结果 破裂组患者高脂血症、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既往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等因素后发现,既往服用阿司匹林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OR=0.235,95%CI:0.102~0.541,P=0.001)。既往服药组患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水平、动脉瘤破裂比例均明显低于既往未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服用阿司匹林>1年的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比例明显低于服用阿司匹林≤1年的患者(P<0.05)。结论 既往服用阿司匹林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考虑与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有关,且这种保护因素在既往服用阿司匹林>1年的患者中更为显著。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24-28]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动脉的起始端比较狭窄邻近椎动脉,导致同侧的椎动脉血流逆流,进而导致锁骨下动脉盗血。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外科血管再成形治疗,且已经取得不错的远期疗效[1-2]。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局部阻塞性动脉疾病中主流的方法[3-4]。经股动脉介入是血管介入治疗中最常选择的途径,然而在治疗锁骨下动脉开口端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时,也会不可避免出现失败。  相似文献   
4.
滕玉环  徐晨辉  陈季南  李军荣 《安徽医药》2023,27(11):2171-2175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lncRNA SNHG1)、微RNA-329-3p(miR-329-3p)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162例ACI病人作为观察组,根据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为轻度ACI组60例(NIHSS≤7分)、中度ACI组56例(8分≤NIHSS≤13分)和重度ACI组46例(NIHSS≥14分),另选取同时期在南京市江宁医院体检的16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lncRNA SNHG1、miR-329-3p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lncRNA SNHG1、miR-329-3p与NIHSS评分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lncRNA SNHG1与miR-329-3p水平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lncRNA SNHG1、miR-329-3p对ACI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1.03±0.04、1.01±0.03...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ABCD2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24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TCD及DSA相关临床资料。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n=150),4~5分为中危组(n=72),6~7分为高危组(n=24)。血管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50%为中重度狭窄。比较TCD和DSA分别对ABCD2评分低危组以及高危组TIA患者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结果104例(42.3%)患者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均〈0.01)。ANZIY评分中、高危患者中DSA显示血管中、重度狭窄患者(≥50%)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显著高于TCD患者(P〈0.01),而在ABCD评分低危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DSA检查能准确预测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网络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31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14d,观察组67例在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神经网络治疗14d,分别于14d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06%,对照组为71.87%。显效率观察组为58.21%,对照组为42.1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网络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对氧磷酶1 (paraoxonase 1,PON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氯吡格雷后卒中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首发缺血性卒中并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采用改良的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对入选病例的PON1Q192R、PON1 L55M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随访,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出血性血管事件.采用卡普兰-迈耶生存分析法探讨不同基因型患者终点事件的差异性.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患者625例,平均随访期时间为(12.7±5.1)个月,其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3.6% (85/625),其中再发卒中65例(10.4%),血管性死亡13例(2.1%),心肌梗死7例(1.1%).出血性事件发生13例(2.1%).PON1Q192R和PON 1L55M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1%(238/625)和2.8%(17.5/625).携带QQ/QR的患者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62例(15.7%),非携带者(RR)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23例(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68,95% CI1.04~2.71,P=0.030).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纳入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史、吸烟以及合并药物为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ON1Q192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再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R =2.39,95% CI 1.33 ~4.29,P=0.004).结论 在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PON1 Q192基因型携带者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高,多因素分析提示PON1 Q192基因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再发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滴注丹参、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更好地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视觉网络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异常变化。方法:收集33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神经内科就诊的MwoA患者(MwoA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体检的2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静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患者是否白质病变更严重,出血的体积和部位是否影响白质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影像登记中心的脑出血患者2951例,其中90例有2次头颅MRI的脑出血患者被纳入最终研究(脑出血组,包括出血时头颅MRI和出血后头颅MRI)。选择9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有2次头颅MRI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脑出血组根据脑出血体积的四分位数间距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57例,出血体积0~25%;第2组17例,出血体积26%~50%;第3组10例,出血体积51%~75%;第4组6例,出血体积76%~100%。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后12h内的头颅CT及2次头颅MRI资料。计算头颅CT出血量及2次头颅MRI上脑白质高信号(WMH)的体积以及WMH的年进展率。结果脑出血组WMH的年进展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vs 20%,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与WMH的年进展率密切相关(β=-0.17,P=0.02;β=0.14,P=0.04);与第1组比较,第4组WMH的年进展率显著增高(76.2%vs 26.1%,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白质进展程度更明显,其进展率与出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