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药学   5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绛红色小单孢菌丝和孢子诱变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庆大霉素产生菌绛红色小单孢菌丝和孢子诱变效应比较。初筛用试管发酵代替摇瓶发酵,发酵液纸层折生物显影法测定庆大霉素产量和组份的变化。结果说明用菌丝诱变效果比用孢子诱变效果好,初筛到产生庆大霉素C_1为主的突变型和产生小诺霉素和C_1a的突变型。上述诱变型。上述诱变和初筛方法用于提高小诺霉素的产量也有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绛红色小单孢噬菌体Mph1DNA中,用大肠杆菌启动子探测质粒pGA46克隆到在大肠杆菌中具有启动子功能的DNA片段,筛选到的启动子功能片段具有抗四环素能力达100μg/ml以上。对这些活性片段进行分子杂交,证明确实来自绛红色小单孢噬菌体Mnh1。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一个250bp长的片段从克隆位点的一端进行了DNA序列分析,其结构类似于大肠杆菌启动子。并进行了G+C百分比的统计和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螺旋链霉菌溶源性菌株的确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螺旋链霉菌噬菌体1010、1012、P11、4031分别感染S.spiramyceticus n.sp.298-36,培养后经分离得到了四株不同品系的溶源菌,并且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经多次单菌落分离试验及用抗血清处理溶源菌菌丝,在培养过程中发现这些菌株仍具有释放噬菌体的能力,并对其自身释放的噬菌体具有免疫性。溶源菌所释放的噬菌体经增殖后抽提DNA并酶切和电泳,结果表明这些噬菌体DNA的酶切位点及片段大小与相应的用于溶源化的噬菌体DNA的酶切位点及片段大小完全相同。溶源菌合成螺旋霉素的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紫外线或丝裂霉素C诱导噬菌体P11的溶源化菌株,结果表明噬菌体的释放量没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从庆大霉素产生菌——绛红色小单孢72~#异常发酵液中分离到一株烈性噬菌体,能裂解绛红色小单孢菌,形成清晰的噬菌斑,直径2mm左右,侵染指示菌的潜伏期为2小时,增殖期为1.5小时,当pH小于3或大于10及温度高于60℃时明显失活.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噬菌体发现有EcoRⅠ、HindⅡ、BamHⅠ、SaIⅠ切割位点,DNA分子量约为30kb,电镜观察表明该噬菌体有一六角形头部和一短尾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Co~(60) 处理绎红色小单孢得到一株产生小诺霉素和庆大霉素组份为C_(1a)的突变型274和产生C_1为主的突变型46的原生质体融合。两亲本分别以NTG处理得到抗氨苄青霉素(AP)突变型和抗氯霉素(CM)突变型在含氨苄青霉素加氯霉素的合成培养基上可以得到具有AP和CM双重抗性的融合子,融合频率在10~(-2) ~10~(-3)之间。从融合子中得到一株产生小诺霉素比亲本提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