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药学   9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57—1959年以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Walir.)Tul.的Ce5,Ce5-29-1及Ce5-35-1等3个优良菌系分別在大麦、小麦及黑麦等的23个品种上进行了接种栽培。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有很强的寄生力,在三种麦类上的穗寄生率,黑麦类較大麦及小麦高,且感染力也强,在黑麦类中冬黑麦又比春黑麦易于感染,三种麦类所产麦角千粒重以黑麦类为高,大麦类及小麦类为低。其麦角千粒重分别为37—76克,25—44克及21—34克。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所产麦角的含碱量为0.078—0.4%,其中以裸大麦麦角含碱量最高,达0.4%。Ce5-29-1及Ce5-35-3菌系,无論从寄生性或是产碱能力方面来看均不次于原菌系Ce5。白麦角变异菌系Ce5-W亦有較强的寄生性,并可产生一定量的麦角碱。經分析証实Ce5及Ce5-29-1 2个菌系在不同黑麦品种上所形成的麦角中含有极有价值的麦角新碱,其含量分別为0.029—0.036%及0.042%。黑麦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的Sc-2-4,Sc-6-2及Sc9-5 3个菌系分別接种在张北等5种黑麦上,其穗寄生率达48—98%;其麦角碱含量最高者不超过0.015%或不含麦角碱。  相似文献   
2.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鲫鱼粉代替谷氨酸生产麦角新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试验证明,鲫鱼粉不仅可代替谷氨酸作为氮源,并能促进麦角新碱的形成,其麦角新碱含量比对照高近一倍,且其来源容易,价格低廉。 麦角菌在200l发酵罐内培养,从第四天开始产生麦角碱,发酵至11天麦角碱含量已达最高峰。在发酵过滤液中麦角总生物碱及麦角新碱含量分别为0.0203%及0.0178%,而在菌丝体中分别达到0.1609%及0.0495%。  相似文献   
3.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鲫鱼粉代替谷氨酸生产麦角新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试验证明,鲫鱼粉不仅可代替谷氨酸作为氮源,并能促进麦角新碱的形成,其麦角新碱含量比对照高近一倍,且其来源容易,价格低廉。麦角菌在200l发酵罐内培养,从第四天开始产生麦角碱,发酵至11天麦角碱含量已达最高峰。在发酵过滤液中麦角总生物碱及麦角新碱含量分别为0.0203%及0.0178%,而在菌丝体中分别达到0.1609%及0.0495%。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内现有资料统计,目前已发现的麦角菌有Claviceps purpurea(Er.)Tul.,C.microcephala(Wall.)Tul.,C.paspali Stev.er Hall.,C.miscanthi Saw.以及C.syntherismae Saw.等5个种;已发现的寄主植物有35属70种,分别属于禾本科及莎草科。总计禾本科植物内共有麦角菌寄主植物34属69种;莎草科仅有1属1种为Carex subpediformis(Kük)Suto et Suzuki。无论是在东北或是华北地区,寄生在拂子茅或披碱草上的麦角,其含碱量都是比较高的,两者的含碱量分别为0.405—0.56%及0.30—0.33%,相反地,寄生在黑麦上的麦角含碱量一致是低的,其麦角含碱量仅达0.06—0.065%。影响麦角碱含量高低的主要原因是麦角菌不同生态类型产碱能力的差异;寄主植物也有一定影响。历来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C.microcephala的分类标准,都是以子座头大小来区别的。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子座头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征。因此,以子座大小作为麦角菌分类的标准并不完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麦角新碱是妇产科临床常用的重要药物之一,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家都是以野生麦角或人工栽培麦角作为原料来分离提取的。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麦角菌在寄主植物上寄生能力的影响,这种原料的产量和质量较难控制,化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研究利用麦角菌生物合成法来制取麦角生物碱,是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Brefeld首先于1881年开始的,他用湿面包作培养基,培养  相似文献   
6.
1957年作者等在华北盛产野生麦角的地区张北及沽源进行了生态因子的调查,并在东北搜集了不同寄主上野生麦角的样本作含硷量的此较分析.张北及沽源禾本科植物对麦角病感染程度由重至轻的顺序为碱草、赖草、大麦草、紫穗大麦草、黑麦、偏穗冰草及披碱草,其平均感染百分数分别为68.48、60.97、60.00、50.00、42.00、14.00及6.59.此外拂子茅亦有轻度感染.大麦、小麦、燕麦及无芒雀麦均未发现感染.野生寄主植物中以赖草和碱草分布最广,其大片单独群落的密度每平方米平均分别为61茎和79茎,披碱草亦有大片羣落,平均密度每平方米为38茎,其他禾草的分布极为零星.估计张北及沽源麦角的年产量至少有12万市斤。张北及沽源盛产野生麦角的生态因子为:(1)有大量的感染寄主,(2)每年积累大量菌源,(3)长期寒冷的冬季,及6、7、8月阴雨气候.麦角形成最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最合宜的时期为8月中旬.华北及东北地区各种寄主植物所产麦角含硷量差别很大,由高至低的顺序为:拂子茅(麦角总硷计0.577%),老芒麦(0.44%),披碱草(0.30-0.34%),赖草(0.13-0.15%),碱草(0.115%),黑麦(0.061-0.065%);同一寄主植物在不同地区所产麦角的含硷量差异很少.含硷量的高低与菌核的大小,颜色等关系亦不大.寄生于赖草、碱草、披碱草、老芒麦及黑麦的麦角菌经鉴定均为Clavicepspurpurea,寄生于拂子茅的麦角菌为C.microcephala。  相似文献   
7.
1957—1959年以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Walir.)Tul.的Ce5,Ce5-29-1及Ce5-35-1等3个优良菌系分別在大麦、小麦及黑麦等的23个品种上进行了接种栽培。 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有很强的寄生力,在三种麦类上的穗寄生率,黑麦类較大麦及小麦高,且感染力也强,在黑麦类中冬黑麦又比春黑麦易于感染,三种麦类所产麦角千粒重以黑麦类为高,大麦类及小麦类为低。其麦角千粒重分别为37—76克,25—44克及21—34克。 Ce5菌系在不同麦类上所产麦角的含碱量为0.078—0.4%,其中以裸大麦麦角含碱量最高,达0.4%。Ce5-29-1及Ce5-35-3菌系,无論从寄生性或是产碱能力方面来看均不次于原菌系Ce5。白麦角变异菌系Ce5-W亦有較强的寄生性,并可产生一定量的麦角碱。經分析証实Ce5及Ce5-29-1 2个菌系在不同黑麦品种上所形成的麦角中含有极有价值的麦角新碱,其含量分別为0.029—0.036%及0.042%。黑麦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的Sc-2-4,Sc-6-2及Sc9-5 3个菌系分別接种在张北等5种黑麦上,其穗寄生率达48—98%;其麦角碱含量最高者不超过0.015%或不含麦角碱。  相似文献   
8.
1957年在北京及哈尔滨以各种野生麦角所分离的不同菌种在张北、佳木斯等9个不同的黑麦品种上进行了接种栽培。春黑麦较冬黑麦的感染力强,春黑麦中又以张北及佳木斯最易感病,对自拂子茅(Calamagnostis epigeios(L)Roth)、披碱草(Clinelymus dahuricus Nevski)、老芒麦(Clinelymus sibiricus(L)Nevski)、黑麦(Secale cereale L.)、高滨麦(Clinelymus excelsus Nevski),及Agropyrum sp.6个不同寄主所分离的菌种亦均感染;公主岭及平鲁黑麦感染性较差.不同菌种中以分离自拂子茅的菌种寄生性最强,侵染所有4个春黑麦品种及一个冬黑麦品种.分离自拂子茅的6个不同菌系中以B5的寄生性最强,公主岭、张北及佳木斯3个品种对B5的感染率均在70%以上;B1次之,3个黑麦品种对B1的感染率均在50%以上;B7最差,公主岭及张北黑麦对B7的感染率为5—10%, 不同接种方法以孢子液注射法效果最佳,侵渍法次之,喷雾法最差。每min3接种液中孢子数目在600—9600间浓度愈高致病力愈强。分离自拂子茅麦角(Claviceps microcephala)的不同菌系在各种黑麦品种上所生的菌核较原寄主上的菌核大34倍.B1与B5在不同黑麦品种上所生麦角的含硷量为0.22—0.40%,远较自然条件下所产黑麦麦角(C.purpurea Tul.)的含硷量(0.06%)为高,也超过我国药典所规定0.2%的标准。B5的产硷能力高于B1。不同品种中以佳木斯黑麦所产菌核的含硷量较高,公主岭及平鲁次之,张北黑麦的麦角含硷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将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Wallr.)Tul.的Ce5,Ce5-5-1,Ce5-29-1及Ce10—4等4个菌系在寄主植物上进行了接种栽培,并对接种栽培过程中,影响麦角碱含量的若干环境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