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3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林  黄冰  钱卫 《广西医学》2000,22(1):40-41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时PETCO2和Qs/Q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8例择期开胸手术的患者分别于TLV 20min、OLV 5min、15min、30min、60min测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气并同时记录PETCO2,计算Qs/Qt,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OLV时不同时段PETCO2、PaCO2、Qs/Qt比TLV时增大(P<0.05),TLV时PETCO2与Qs/Qt不相关(r=-0.0230,P=0.9077)。OLV时PETCO2与Qs/Qt相关(r=0.4739,P=0.00001),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3.4862+0.0147x(y=PETCO2,x=Qs/Qt)。结论:OLV时PETCO2与Qs/Qt呈直线相关,PETCO2随Qs/Qt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黄玲  黄冰  潘灵辉  阮林  蒋英 《广西医学》2008,30(9):1405-1406
全麻苏醒期病人气管导管拔管期间可发生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及躁动等情况,拔管操作对气道的刺激更为强烈,更可加剧心血管反应,甚至出现心衰、肺水肿等意外[1,2].本文旨在了解小剂量芬太尼用于老年病人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与放射性脑损伤相关性。方法 108只SD大鼠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10Gy组、30Gy组),分别于照射后1周、1月和3月每组随机抽取9只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心脏取血计数CECs,取脑观察海马形态和结构。结果 神经行为改变:照射1和3个月后平台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象限时间及次数明显减少。海马齿状回形态改变:照射1和3个月后实验组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0Gy组高于10Gy组;照射1和3个月后超微结构变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薄、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明显增多、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毛细血管基膜外星形胶质细胞足板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水肿,30Gy组重于10Gy组。CECs变化:照射1周和1月后脱落CE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与平台潜伏期正相关(r10Gy=0.97,r30Gy=0.95),与GFAP阳性细胞数量正相关(r10Gy=0.94,r30Gy=0.96)。结论 CECs数量改变与放射性脑损伤正相关,脑损伤随照射剂量增加、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对急性切口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切口痛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将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急性疼痛组和汉防己甲素组,在术前1 d至术后6 d分别进行疼痛累积评分、热和机械痛阈测定。结果从切开后2 h-6 d急性疼痛模型组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基础值,但汉防己甲素组只有术后2 h-3 d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而且汉防己甲素组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从切开后2 h-6 d均显著高于急性疼痛模型组(P〈0.05)。急性疼痛模型组和汉防己甲素组的50%缩足阈值在术后2 h-6 d均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两组间基础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切开后2 h-5 d,汉防己甲素组的50%缩足阈值显著高于急性疼痛模型组(P〈0.05),术后6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疼痛模型组及汉防己甲素组的疼痛累积评分在切开后均较基础值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汉防己甲素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第5、6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可缓解急性疼痛模型的静息痛、热及机械刺激的诱发痛,有希望成为新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30例,分为2组(每组n=15):丁丙诺啡组(B组)与芬太尼组(F组).术毕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时间为48h.两组分别于术前2h,术后2h、1d、3d和5d各记录一次.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6水平.评估术后病人镇痛4个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病人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各观察时点的IL-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各观察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IL-6水平术后2h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P<0.01),术后1d和3d与术后2h相比逐渐下降(P<0.01),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5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有效消除术后疼痛,对术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无明显影响,能抑制IL-6水平的明显升高.提示丁丙诺啡与芬太尼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镇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内细胞因子及内环境的稳定,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轻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剂量脑照射后不同时期神经行为和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数量的变化。方法:108只SD大鼠信封法随机分成3组,用^60Co单次照射大鼠脑,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10Gy组,C组为30Gy组。Morris水迷宫分别对照射后7d、1个月和6个月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检测,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心脏取血计数CECs。结果:照射7d后,3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的游泳潜伏期、平台象限时间、穿过平台区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1和6个月后MorriS水迷宫B、C组较A组及C组较B组潜伏期延长,平台象限时间缩短,穿过平台区域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Cs数量在1周和1个月时B、C组较A组及C组较B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3组CECs数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和C组1周时CECs数量和6月时潜伏期相关,nB=0.97,rC=0.95。结论:CECs数量改变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OLV)时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分为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加胸段硬膜外麻(TEA;T4~5或T5~6,1.4%利多卡因)OLV组(实验组)和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OLV组(对照组),各14例。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15min、OLV5,15,30,60min分别抽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放射治疗 ,但鼻咽癌放疗后有较高的远处转移率 ,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1 ] 。运用化疗联合放疗 ,旨在放疗控制局部 ,化疗控制远处 ,从而提高疗效 ,改善生存质量。 1993年 3月 ,我们将对初次放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入组的标准及一般资料1993年 3月 -1996年 3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 ,入组标准为经鼻咽CT及病理证实为癌 ,无远处转移 ,年龄 <60岁 ,卡氏评分≥ 80 ,随机入组。符合入组条件的鼻咽癌 2 5 4例 ,其中男 170例 ,女 84例 ;年龄 12~ 60岁。随机分为放疗…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CO2)作为腹腔镜手术充气介质以暴露复内脏器,为术者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和易于操作的手术环境,但同时会给病人带来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中恶 心哎吐是腹腔镜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的眼部并发症.方法对213例NPC行初程放疗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对患者作视功能(包括远视力、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眼底、自动电脑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检查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213例患者中,发生角膜损伤19例,占8.9%(19/213),其中NPC临床Ⅰ、Ⅱ期者6例,Ⅲ期者8例、Ⅳ期者5例.发生角膜损伤的患者均无角膜刺激症状,放疗后10个月内,角膜病变消退,但知觉仍较对侧眼明显减退,20个月后尚未恢复正常.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结论NPC放疗性角膜损伤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及照射剂量无密切关系(P>0.05),可能主要与角膜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眼表疾病相关;不排除患者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