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白血病红细胞PK、G6PD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红细胞PK(Pyruvate kinase丙酮酸激酶)及G6PD(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均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而继发性PK及G6PD缺乏则可见于多种血液病。兹将15例小儿白血病测定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浆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及纳络酮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将34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18例),纳络酮治疗组(16例),以14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纳络酮治疗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络酮治疗,连用3天。HIE患儿组治疗前、治疗3d后各采血收集标本一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NPY、β-EP。结果①HIE患儿血浆NPY、β-EP水平为(174.23±18.31)ng/L、(123.36±16.42)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7.19±12.95)ng/L、(63.27±12.65)ng/L(P<0.01)。HIE急性期NPY与β-EP呈正相关(r=0.347,P<0.05)。②HIE常规组、纳络酮组治疗3d后血浆NPY、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HIE纳络酮组NPY、β-EP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NPY、β-EP共同参与了HIE的病理生理过程,在HI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纳络酮能显著降低NPY、β-EP水平,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综合治疗前后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的变化,了解SIRS患儿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情况,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在SIRS/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住院SIRS患儿共43例,分为单纯SIRS组(22例)和合并MODS组(21例)。入院24小时内(初期)、综合治疗三天后(恢复期)、各收集血液标本一次,测定血浆AT-Ⅲ(发色底物法)、PC(ELISA法)指标。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 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AT-Ⅲ、PC水平下降,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性(P〈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分别较发病初期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SIRS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AT-Ⅲ、PC水平下降;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表明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并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合并MODS组尤为明显,表明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SIRS/MODS的病理基础,有助于早期DIC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并为临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小儿过敏性紫癜尿酶区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紫癜患儿止血分子标志物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止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活性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及蛋白C(PC)含量。结果 发病初期血浆PAI 1、vWF、GMP 14 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血浆t PA、PC水平下降。肾炎组改变尤为明显 ;恢复期非肾炎组各观察指标恢复正常 ,但肾炎组部分患儿在病程后期血浆PAI 1、vWF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t PA水平稍低于对照组。结论 HSP患儿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前状态 ,这些分子标志物变化以肾炎组尤为明显 ,表明止血异常在HSP ,尤其紫癜性肾炎 (HSPN)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清糖化蛋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血清糖化蛋白质研究的最新进展。血清糖化蛋白质测定对糖尿病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并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测定具有不同半衰期的糖化蛋白质,可用来评价不同时期内的血糖控制状况。蛋白质糖化后其生理功能的改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由于方法的进步,糖化蛋白质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容积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美国Coulter-stks血液自动分析仪测定5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血小板计数(BPC)及平均血小板容积(MPV),每例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第14天各测1次,并与15例正常新生儿检测结果作对照。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存在BPC的下降和MPV的减小,其中BPC的下降尚未达到DIC确诊标准,但MPV明显减小,且病情越重,减小越明显(P<0.05)。随着病情好转,MPV增大,BPC渐上升,当痊愈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MPV也渐下降。测定BPC及MPV有助于了解病情的严重度及预测高凝、出血倾向,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有助于及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804例肺炎支原体IgM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本院住院病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者的发病年龄、肺部及肺外感染与损害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住院病例 80 4例送检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标本。结果 :肺炎支原体IgM阳性者占 2 4.5 0 % ( 197 80 4) ,其中年龄组以 3~ 7岁最多见 ,占 5 2 .79% ;婴幼儿次之 ,占 2 3.86%。肺炎支原体肺炎阳性率为 2 9.65 % ( 110 371) ,肺外感染及损害者为 87例。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南通地区发生率较高 ,除肺炎外对众多肺外感染或损害应引起重视 ,并及时进行检测确诊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3 例HIE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组,并以19 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小板计数采用Coul-ter-stk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 发病初期血浆GMP-140 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度一致。血浆GMP-140 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n= 43,r= - 0.44 P< 0.05),轻度HIE患儿血小板数量还没有明显下降时,GMP-140 就已较对照组升高(P< 0.05),危重儿在恢复期虽然血小板数量明显上升,其GMP-140 仍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HIE患儿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表明患儿处于血栓前状态,该指标的变化与病情的严重度一致。监测血浆GMP-140 的变化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新生儿窒息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4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栓调节蛋白 (TM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血浆水平 ,并与 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结果 :窒息新生儿血浆TM和vW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结论 :窒息新生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并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