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20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56例在腹部创伤后7 d内表现出肌肉压痛、胀痛、Homans征阳性、浅静脉曲张和肢体皮温降低等症状与体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例患者确诊发生深静脉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胆固醇水平、高D‐二聚体水平、高尿素氮水平、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术前1个月有手术史、下腹部创伤、高创伤评分、卧床时间大于3 d及有感染为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对存在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腹部创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有利于深静脉血栓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害控制性(DC)策略救治高海拔地区严重肝损伤的治疗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3年来救治的来自海拔2 260m~4 000m的青海省内严重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47例在入院时即给予行损害控制性复苏(DCR),在液体复苏急救处理的同时,均行损害控制性外科(DCS)手术,即初期采用大纱垫填塞控制出血后关腹,ICU内继续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应形式的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痊愈34例,死亡13例。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肝脓肿、胆瘘各2例(各为4.3%),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DC策略更加适用于高海拔地区严重肝脏损伤病人的救治,对符合DCS指征的严重肝脏损伤要尽快、尽早实施DCS,在围手术期及手术过程中的抢救复苏,要积极采用DCR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2260m)严重胸腹联合伤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胸腹联合伤44例,其中开放性损伤20例(45.5%),以锐器刺伤为主;闭合性损伤24例(54.5%),以车祸伤多见。结果:44例中,术前明确有膈肌破裂21例(47.7%),39例在第一次手术中发现膈肌破裂,并予以修补(88.6%),5例未探查膈肌而漏诊(11.4%),死亡6例(13.6%)。结论:高海拔地区发生的胸腹联合伤,由于缺氧致伤情更为严重,病死率高。诊断应根据受伤机制和出血量判断,特别注意避免漏诊膈肌损伤。救治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纠正缺氧,抢救伴发的失血性休克早期宜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手术原则为先处理胸部损伤,后处理腹内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预处理较为合适的剂量。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实验组B和C,每组12只。A组只给予夹闭肝蒂,B组和C组分别于缺血前30min皮下注射rhEPO 5000U/kg和1000u/kg,在缺血45min及再灌注2h,取血清及肝组织行AST、ALT、TNF-α、IL-1β检测及HE染色、NF-1β的活化程度及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肝细胞索排列较好,细胞坏死程度不明显。ASF、ALT和TNF-α、IL-1β及NF-κB活化程度、AI在A组和B、C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EP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且以低剂量(1000U/k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胰腺损伤治疗的难度大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达2 0 %。我院于 1 986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共收治胰腺损伤 3 6例 ,结合文献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 6例中 ,闭合伤 3 1例 ,开放伤 5例。男3 2例 ,女 4例 ;年龄 1 5~5 8岁。损伤原因 :刀刺伤 5例 ,车祸 2 7例 ,上腹部钝器打击伤 2例 ,腹部拳击和脚踢伤 2例。本组单纯胰腺损伤 2例。合并肝破裂1 1例 ,脾破裂 1 3例 ,结肠破裂 2例 ,小肠破裂 3例 ,横结肠系膜挫裂伤 4例 ,胆囊破裂 1例 ,十二指肠破裂 2例 ,肾挫伤、肾破裂各 1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体征 ,其中 2 1例出现创伤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对1999年3月~2008年6月救治的394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多发伤标准,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平均(24.3±7.4)。急诊手术305例次,其中78例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22.7±6.3)d。临床治愈283例(71.8%),致残49例(12.5%),死亡62例(15.7%)。结论:诊断性胸腹腔穿刺和床旁B超检查快速、简捷、敏感。病情允许的伤者可考虑头、胸、腹同时CT扫描。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效果较好。手术顺序应按其致命性严重程度决定,尽可能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术后均入住ICU,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10年共收治1 200例急性阑尾炎,其中46例经保守治疗或术后病程证实为误诊,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 6例占同期急性阑尾炎的3.8%。其中男6例,女40例,年龄14~82岁。症状:均以下腹痛、恶心、呕吐等就诊。体检:右下腹压痛,其中10例有肌紧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109/L  相似文献   
8.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中的治疗应用和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近9年来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疗效良好,其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要短,DIC的发病率、病死率均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中,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能够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具有相当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hEPO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处理时间。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缺血前30 min预处理组B和缺血后5 min后处理组C 3组,每组12只。A组只给予夹闭肝蒂,B、C组均于皮下注射rhEPO 1 000 U/kg,三组均夹闭肝蒂45 min后恢复再灌注2 h,取血清及肝组织行AST、ALT、TNF-α、IL-1β检测及HE染色、NF-κβ的活化程度及计算肝组织凋亡指数(AI)。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肝细胞索排列较好,细胞坏死程度不明显。AST、ALT和TNF-α、IL-1β及NF-κB活化程度、AI在A组和B、C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B和C组之间(除IL-1β外)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且预处理较后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复杂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取的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EST+LC组(38例)和LCBDE+LC+ERCP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LCBDE+LC+ERCP组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直径均大于EST+LC组,其结石数量明显多于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ST+LC组相比,ERCP+LC+LCBDE组单次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时间短,但其手术费用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石成功率、中转开腹率及住院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LCBD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9/42),EST+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10/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均轻度升高,术后3 d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LCBDE+LC+ERCP以及EST+LC两种手术方案均是治疗复杂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其中LCBDE+LC+ERCP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较短,对较大的结石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