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联袋洗涤红细胞及其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长期输血的贫血病人,由于体内产生了白细胞或血浆蛋白抗体,易发生输血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过敏反应等,给治疗带来困难。用生理盐水洗涤的红细胞可以除去白细胞(>95%)和血浆(>99.5%),从而防止或降低这类输血反应,达到治疗及缓解症状的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强 ,对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较小的γ射线辐照剂量。方法 采用Biobeam 80 0 0辐照仪 ,对每份标本用 10、2 5、35、4 5Gy辐照与未辐照 (对照组 )比较。用ConA刺激及3 H TdR参入分析淋巴细胞增殖效果。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观察 ,设 0d辐照组和 2 1d辐照组 ,观察不同辐照剂量对红细胞保存期间pH、红细胞数量、RDW、ATP、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Na+ 、K+ 的影响。结果 淋巴细胞增殖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35Gy组淋巴细胞增殖率 <5 %。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期间数量、RDW、ATP ,各组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溶血率、血浆K+ 、Na+ ,0d辐照组与 2 1d辐照组 ,辐照当天与各自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溶血率除 10Gy、2 5Gy外 ,保存期间辐照组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 <0 .0 1)。保存期间血浆K+ ,辐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K+ 随保存期延长漏出增加 ,最高均值 >30mmol/L。结论 建议采用 35Gy辐照 ,并应选择 2 1d保存期内血液辐照 ;推荐辐照后当天输注 ,新鲜血液辐照后保存期不得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3.
血液辐照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是指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不能清除输入血液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体内植活、增殖,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识别为非己物质,作为靶目标进行免疫攻击、破坏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该病发病率0.01%~0.1%;病死率高达80%~90%[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极易漏诊和误诊。本病常因感染而死亡,1965年首例报道一例严重免疫损伤的再障患儿输血后发生红皮病[2],此后逐渐对GVHD的认识加深,直到1970年才正式命名为TA-GVHD,并阐述了与器官移植后GVHD的不同之处。迄今国外已有TA-GVHD诸多报道,我国首例TA-GVHD于1991年由沈柏均报道,至今国内仅有个案报告。国外发现射线能灭活淋巴细胞活性,对其它血细胞功能损害甚小,从70年代开始用射线辐照血液,辐照血的用量逐年升高,1989年已占应用血液成分的10.1%[3],目前发达国家应用率已达30%~40%,被认为是预防TA-GVHD的唯一可靠方法。本文对TA-GVHD发病病因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预防处理(辐照血液)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反复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宗骧  刘军 《天津医药》1998,26(7):403-405
回顾分析80例单采前后和60例反复单采血小板和血浆10次以上献血者的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变化。使用CS-3000 Plus(Baxter)血细胞分离机,每次采集献血者血小板≥3.0×10~(11),悬浮于200ml血浆中,同时献血浆400ml,献血间隔为1个月。观察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变化。80例单采血小板前后比较,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下降30%(P<0.01),白细胞中的小细胞下降18%(P<0.01)。首次采血与10次以上单采血小板的血细胞无显著变化。单采后较其前,各项血浆蛋白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但10次以上单采血小板与首次相比,血浆蛋白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别。连续单采血小板1年以上,对献血者健康无影响,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前手工操作单采血浆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国外应用血细胞分离器单采制备浓缩血小板和白细胞(Plateletpheresis and Leukopheresis),可以从一个献血者血液中采集足够治疗量的血小板或白细胞;本法应用普通离心机,从一个献血者可得  相似文献   
6.
梅毒微板法测定的实验条件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梅毒血清学试验作为献血者血液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试验操作的标准化,自动化日益受到重视,用微板法取代手工操作势在必行。近几年,全国各大中型血站对微板法试验条件有过摸索,笔者利用新的澳之风判读软件及自身实验室条件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做7920份标本对照,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①样品:天津市无偿献血者标本;②试剂:厦门新创TRUST试剂(批号9102001,9102002);③仪器:AT PLUS-2全自动加样系统(HAMIL-TON公司,瑞士),T.S温控孵育振荡仪、HTⅡ自动扫描酶标仪(Anthos公司,奥地利)医用离心机CDZ5-2(北京),澳之风判读软件;④微板:96孔硬质V型板(丹麦)。 1.2 方法①A法[1]:用自动加样系统按照试剂盒要求加样品及加TRUST试剂于V型微板孔中,在T.S温控孵育振荡仪中以16min,500r/min,3level的条件孵育振荡后静置8min,以400r/min的离心速度进行离心3min,再置于HTⅡ自动扫描酶标仪上,在澳之风判读软件支持下,采用弱度振板1s 后,以620nm波长,对微板各孔进行19点扫描判读;②参考方法-B法[2]为对照试验方法:自动加样后,以8min、800 r/min,2level的条件孵育振荡,以800r/min 的速度离心2min后进行判读结果;③手工纸片法对照试验组:手工加样及试剂于纸片上,按试剂盒要求操作步骤,肉眼判读结果;④ TPHA确证试验。  相似文献   
7.
输血系统血液学检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血系统血液学检测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血液学检测的模式与献血群体的类型、献血者的管理方式、公民对献血知识的理解程度、献血期间的心理状态、政府行政规定等诸多因素有关。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志愿献血者(volunteer donor)献血前只作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血液学检测(血型、抗体检查及输血相关传染病血液学检测)为采血后筛查[1]。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执行公民义务献血,1993年提倡无偿献血,1998年开始执行无偿献血[2]。20世纪70年代前为有偿献血者(Paid Donor),血液学检测一直采取献血者体检、血液初筛,合格者采血后初复验两次检测的运作模式[3]。近年来随献血群体的改变,逐渐提出有关血液学检测模式的不同意见,即沿用初、复验模式,还是采血后筛查(国外模式)。笔者针对血液学检测模式作了回顾性调查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献血者为天津市1998、1999及2000年部分无偿献血者,其中有组织的献血者52308人、志愿献血者4277人。 1.2 血液检测模式:①有组织献血者为初、复验模式;②志愿献血者为采血后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孝山  金宗骧 《天津医药》2003,31(12):812-815
丙型肝炎(HepatitisC)是目前最常见、预后较差的输血传播疾病之一,由于高度慢性化(50 %~80%),常可导致晚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1]。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全球人口中的感染率约为3 %,感染人口1.7亿[2];在使用多抗原酶免疫实验(EIA)筛查献血员时,发现美国有30万抗 HCV阳性者是因输血感染的[3]。HCV感染存在自感染至血液中出现可以检测出抗体长达1~3个月的“窗口期”,因此 ,尽管血清或血浆抗 HCV阴性,仍然会有相当比例的HCV_RNA阳性血液或血液制品漏检,这些血液或血制品一旦给患者输入,患者就可以感染HCV,而罹患输血后丙型肝炎。1…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尤为严重。人体受梅毒螺旋体侵袭后,血清中可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和特异性抗体,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筛查的血清学方法是检测非特异性抗体,主要试验有甲苯胺红血清试验(TRUST)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法;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等,大多作为确证试验。由于TRUST试验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笔对两种实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离心法制备少白细胞血小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密闭4联输血袋系统(PVC),用2次离心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解聚后,再行第3次离心以去除PC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探讨了第3次离心速度对其效果的影响。经第3次450×g离心观察65例,其白细胞残留量为0.07×10~8/L;血小板回收率为全血的52.5%,平均(5.3±1.6)×10~(10)/袋。通过18袋PC对照研究证实,第3次离心对保存期间血小板质量与体外功能无影响。少白细胞PC保存3天、5天的pH值显著高于普通PC,分别为7.2±0.1,6.6±0.4;7.1±0.2,6.3±0.6(P<0.001)。血小板保存5天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显著低于普通PC(P<0.05)。经临床46例对照验证,其发热性输血反应显著下降(P<0.05),具有与普通PC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