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调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健康管理门诊诊治的NAFLD患者110例,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计算NAFLD纤维化评分(NFS),以NFS﹥0.676被定义为存在进展性肝纤维化。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AFLD患者发生进展性肝纤维化的因素。结果 经OGTT试验,发现本组糖耐量正常(NGT)者43例,糖耐量异常(IGT)者35例和IFG者32例;IFG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和HOMA-IR指数分别为(6.6±0.3)mmol/L、(10.9±2.4)μU/mL和3.2±0.9,显著高于IGT组【分别为(5.6±0.7)mmol/L、(8.5±2.2)μU/mL和2.4±0.5,P<0.05】或NGT组【分别为(5.5±0.6)mmol/L、(7.4±1.9)μU/mL和1.8±0.4...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尿酸(UA)对肥胖人群动脉硬化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体检者12 259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1 875例和非肥胖组10 384例,根据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动脉硬化组和无动脉硬化组。记录所有受检者一般资料以及血压、血尿酸、血糖、血脂和baPW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肥胖人群baPWV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血尿酸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ROC 曲线分析血尿酸、BMI对肥胖人群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12 259例体检者中肥胖者1 875例(15.29%),肥胖人群动脉硬化检出905例(7.38%)。动脉硬化组血UA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硬化组(P<0.05);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动脉硬化组与无动脉硬化组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UA与baPWV、SBP、DBP、BMI、FBG、TG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SBP、DBP、BMI、TC、LDLC、FBG、UA均是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UA>350.05 μmol/L联合BMI>24.45 kg/m2对肥胖人群发生动脉硬化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结论肥胖人群伴血UA高于350.05 μmol/L者更易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氯吡格雷,观察组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和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集聚率、血浆脑钠肽(BNP)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观察组为(70.23±10.17)%,对照组为(71.26±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观察组为(35.32±5.53)%,对照组为(40.42±5.89)%,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BNP和oxLDL分别为411.32±101.28 pg/mL,16.98±3.62 mmol/L,对照组分别为410.52±100.33 pg/mL,16.87±3.60 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和oxLDL分别为48.69±10.25 pg/mL,10.25±1.10 mmol/L,对照组分别为70.39±12.8 pg/mL,12.54±1.2 mmol/L,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oxLDL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能有效降低血小板集聚率,稳定血浆BNP、oxLDL水平,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AR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PaO2/FiO2)、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第7天、第14天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能提高氧合指数、减少ICU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俸军林  李浩  吴岚  李清华  郭萃蓉 《中国医药》2011,6(9):1067-1069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NSP组)、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LDPP组,吡格列酮:10 mg/kg)、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HDPP组,吡格列酮:15 mg/kg)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测量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额顶部皮质环氧化酶2(COX-2)表达.结果 与NSP组比较,应用吡格列酮干预组的LDPP组和HDPP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缩小[神经功能评分:(1.8±0.6)分、(1.5±0.4)分比(2.7±0.8)分,均P<0.05;脑梗死体积比:(23.4±8.8)%、(15.3±7.1)%比(37.4±9.4)%;均P<0.01].NSP组、LDPP组和HDPP组额顶叶皮质COX-2表达分别为78.7±6.7、65.6±6.1、48.7±5.1,与假手术组(脑组织中未见COX-2阳性表达)比较,NSP组额顶叶皮质COX-2表达明显增加.与NSP组比较,LDPP组和HDPP组的COX-2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5),尤其以HDPP组更明显.结论 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防护作用,以大剂量组为优,其保护机制与其抑制脑组织COX-2表达、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对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在灌注22 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及周围血清中IL-6含量,常规HE染色及Nissl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干预组比较,吡格列酮干预组能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及血清中IL-6含量(均P<0.05),并使脑组织神经细胞破坏的程度下降.结论: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以大剂量组为优),其作用机制与降低IL-6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液净化在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有机磷中毒治疗组)3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血液净化治疗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中不同中毒时间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阿托品化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不同中毒时间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阿托品化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净化在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显著缩短阿托品化时间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和吡格列酮预处理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测量脑梗死体积,检测脑组织中IL-6、iNOS和NO含量,采用HE染色及Nissl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生理盐水预处理组比较,吡格列酮预处理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缩小(P<0.05或P<0.01),脑组织中IL-6、iNOS和NO含量降低(均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其脑组织神经细胞受损程度更小.结论 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和NO神经毒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