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 90例输尿管结石,经尿道、膀胱置入10°输尿管镜抵达结石处,将光纤头直抵结石,设置工作能量0.8~1.5 J,频率8~10 Hz,采用连续脉冲方式粉碎结石. 结果3例进镜失败(输尿管镜无法到达结石部位)改开放手术,1例输尿管穿孔改开放手术;86例碎石成功,单次钬激光碎石成功率为95.6%(86/90).手术时间30~80 min,平均55 min.术后住院1~5 d,平均2.5 d.86例随访1~3个月,69例病程<6个月、肾积水<4 cm,肾积水完全消失;17例病程>6个月、肾积水>4 cm,术后患肾均有不同程度积水,但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效果理想,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郭峰  王臻  李继庆  郭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88-4790,i005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t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判断其与骨肉瘤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病理分型和复发、转移的关系,寻找有利于保肢治疗的良好时机。方法:收集1996-05/2003-0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获得随访的骨肉瘤患者60例,对其手术标本中具有诊断意义的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MMP-2,9及EMMPR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对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病理分型和复发、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0例骨肉瘤标本中,MMP-2阳性率77%(46/60),MMP-9阳性率78%(47/60),EMMPRIN阳性率72%(43/60),三者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病理分型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gt;0.05)。MMP-2,9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lt;0.05),但和肿瘤的转移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gt;0.05)。EMMPRIN的表达不但与肿瘤的复发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lt;0.05),而且和肿瘤的转移也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lt;0.05)。EMMPRIN与MMP-2的相关系数为0.626(P&;lt;0.05),与MMP-9的相关系数为0.504(P&;lt;0.05)。结论:EMMPRIN的表达与MMP-2,9的表达呈正相关,与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呈显著性相关。MMP-2,9及EMMPR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无显著性相关,而与肿瘤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简介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应用于肾结石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泌尿系结石病的治疗.但是冲击波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泌尿外科.近几年,创伤和矫形外科开始渐渐将冲击波应用于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并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在世界范围内,已有数以万计的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然而体外冲击波对骨折后延迟愈合、骨不连以及无菌性骨坏死的治疗机制还尚不清楚.因此,阐明确定冲击波对于骨生长和骨形成的基本生物学效应是非常有意义的.以下是冲击波治疗促进成骨机制基础研究的相关进展.   ……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急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继发性病变。近5年来,我们采用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患者192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骨折外科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OP)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骨代谢病,累及许多人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至今为止,公认本病的最大危害是容易发生骨折,以及由骨折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手术内固定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而矫形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使用器械对这类骨折进行固定时,难以获得可靠的稳定性、术后内置物容易松动甚或脱落从而可导致固定失败,影响骨折的愈合。为此,许多学者都寄希望于内固定设计、材料的改进、手术技术的完善以及骨质疏松骨质的加强,以期改善早期内固定的可靠性。本文就近年来内固定设计、材料改进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髂骨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切除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移植或联合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完全切除重建的方法治疗16例髂骨恶性骨肿瘤,男9例,女7例。年龄16~80岁。原发性骨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3例,尤文氏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根据Enneking肿瘤分期系统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ⅡB期8例,髂骨完全切除后,均采用异体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重建骨盆环稳定。转移瘤6例,其中乳腺癌2例,肺癌1例,肾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均为孤市性转移病灶;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或结合PMMA固定重建。术后观察重建并发症,局部肿瘤复发及植骨愈合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0例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获随访5~65个月,平均35.6个月。可疑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2例,异体植骨不愈合1例;植骨愈合时间4.2~8.4个月,平均5.8个月,无排异反应;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3例,死亡2例;8例生存者平均功能评分24.8(82.7%),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1.8个月(4.6~48.5个月),4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术后无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均未使用PMMA,局部出现新病灶3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并能负重行走;1年时随访,平均功能评分21.7(72.3%),其中优2例、良2例。结论 椎弓根钉一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或PMMA对髂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骨肿瘤全髂骨切除后骨盆环重建可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其并发症低,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BMP对异种骨移植局部TNF-α和IL-6基因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征  胡蕴玉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2000,21(1):41-44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异种骨移植局部对TNF-α和IL-6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含有一定抗原性的牛松质骨载体与不同剂量的牛BMP复合,植入小鼠股部肌袋,于术后5,10和20d取材,制备石蜡切要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的方法,定性定位检测植骨局部TNF-α和IL-6mRNA表达情况,通过图像分析,确定TNF-α和IL-6mRNA表达强度,分析植骨局部不同计量BMP对TNF-α和IL-6mRNA表达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疗效。方法 应用胰激肽原酶治疗 6 0例早期DR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并与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治疗的 4 8例对照比较 ,研究该药对DR患者视网膜病变、视力、视野、血液流变学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视力、视网膜病变分级等比对照组均有好转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胰激肽原酶能部分逆转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 ,改善微循环 ,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胰岛素治疗时,一过性屈光不正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纳入糖尿病患者160例,男76例,女84例,年龄18~65岁,平均(56.26±8.13)岁。研究对象均为初次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其中59例在治疗中出现一过性视物不清,后证实为屈光不正。对屈光不正的度数、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恢复时间、血糖下降幅度、胰岛素用量进行分析。结果初次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一过性屈光不正发生率为36.9%(59/160),出现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均为远视,表现为波动性屈光不正,屈光变化的程度和性质与血糖变化程度、TG及年龄有关,与胰岛素用量与HbA1c无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时,随着血糖的下降会出现远视性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10.
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脊柱原发性肿瘤,其仅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4%~9.4%。目前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将其定义一种交界性原发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并可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脊柱GCTB目前尚无公认的类似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骨肉瘤或者软组织肉瘤的分期系统。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及研究者更习惯将GCTB分为可切除及不可切除两种类型。2020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骨巨细胞瘤诊疗指南将这种分期方法作为Ⅱ级推荐,其中将不可切除型又分为手术困难及不可切除两类。脊柱GCTB由于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脊髓及大血管,大多数研究者将其归属于不可切除范畴。按照CSCO骨巨细胞瘤诊疗指南外科治疗的选择策略,对于术前评级为不可切除的GCTB,应用地舒单抗等骨靶向药物治疗后,整块切除术仍然被作为Ⅰ级推荐(2A类证据)。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技术由Stener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该技术要点是沿肿瘤外缘将其整块切除,以获得良好的外科边界,更加符合肿瘤学原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Tomita等采用后路椎弓根截骨,将病椎分为两块切除,最大限度减少术中污染,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使TES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过国内外医生多年的手术实践,TES技术已经作为成熟的脊柱肿瘤外科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然而,部分脊柱GCTB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并侵犯周围大血管壁。整块切除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引起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那么如何在整块切除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同时降低术中血管损伤所带来的风险,目前临床中尚无明确的解决方案。笔者报道1例胸主动脉受累的胸椎GCTB,通过行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术以避免血管相关事件发生,并对相关文献回顾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