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中-尺神经间变异交通支(Martin-Gruber交通支)的发生率及分型。方法:对新鲜上肢72侧(男30,女42;左35,右37)进行解剖观察。结果:17侧存在正中-尺神经间变异交通支,发生率23.6%。依解剖形态可分为5型:(1)交通支在骨间掌侧神经与尺神经之间。(2)交通支在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之间。(3)效能支在支配指深屈肌的肌支之间。(4)交通支在骨间掌侧神经与尺神经之间,支配指深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大鼠一侧后肢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行不同条件缺血预处理,观察脊髓腰骶膨大处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其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血管夹暂时阻断大鼠左侧髂总、髂内和髂外动脉,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以缺血6h再灌注2h和12 h分为A、B两组,预处理方式为缺血10 min血液复流10 min,按无预处理、预处理1次、无时间间隔预处理2、3次,分成A0、A1、A2、A3;B0、B1、B2、B3组.取材腰骶膨大处脊髓灰质前角,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条件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前角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形态观察结果显示A0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减少,核溶解消失,损伤明显,预处理后神经元细胞增多,可见部分细胞核存在;B0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大部分坏死溶解,预处理后坏死溶解现象减轻.超微结构观察显示A0和B0组脊髓前角神经兀细胞不同程度核周器扩张损伤,出现内质网扩张、大量线粒体空泡以及核膜溶解消失.预处理后损伤程度有所减轻,叠加预处理后损伤进一步减轻.[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下脊髓腰骶膨大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对脊髓具有保护作用.反复3次预处理产生的保护作用优于2次预处理及1次预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改良与建立。方法采用无损伤动脉夹暂时阻断大鼠一侧髂总动脉起始处血流,同时夹闭髂内、髂外动脉,一段时间后打开动脉夹,观察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下动物肢体功能情况,以及周围神经缺血导致的脊髓电镜下超微结构的改变,明确改良动物模型的实验效果。结果缺血时间的延长动物后肢的瘫痪症状逐渐加重。电镜观察脊髓神经元显示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损害明显加重。结论用无损伤动脉夹阻断一侧髂总动脉和髂内、髂外动脉的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是对以往模型的改良。该模型制备操作简单,对动物的损伤更小,可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火棉胶微视断层切片相关结构测量数值与CT、MRI的对应数值进行比较,测量和评估枕颈复合体的各关节间隙,探讨CT、MRI对枕颈部关节间隙数据测量的精确性,明确枕颈复合体测量评估的最佳方法。 方法 采用24例正常死亡的中立位成人颈椎标本,以枕颈复合体作为观测对象。 CT、MRI扫描,采集影像学图像。然后经改良火棉胶包埋法处理标本,制作枕颈复合体的横断面(12例)、冠状面(6例)和矢状面(6例)的连续切片,层厚1mm,观察并测量分析三种来源图像中的相关组织间隙。 结果 在火棉胶组织切片、CT、MRI中精确测量枕颈复合体各关节间隙的距离,包括寰齿间隙(ADI)、齿突侧块间隙(LADI)、寰枕间隙(AOI)、寰枢椎间隙(AAI)、基底齿突间隙(BDI)、基底寰椎间隙(BAI)的距离,并将三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统计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①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精确的关节间隙数据以供参考。②结果提示3组影像来源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可认为CT、MRI均可作为判定枕颈复合体关节间隙的准确方法,MRI是评估枕颈复合体的最佳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后早期大鼠下丘脑核团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生后早期大鼠下丘脑核团发育情况 ,为相应行为变化提供解释证据。方法 采用 10、13、16d龄雄性大鼠各 10只 ,制作火棉胶连续切片 ,应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下丘脑核团进行观察结果。结果  13d龄组大鼠下丘脑核团各项体视学数据均大于 10d龄组 ,而与 16d龄组相比左别无显著性 ;13d龄组大鼠细胞密度高于 10d龄组 ,而 16d龄组比 13d龄组增高程度更为明显。结论 生后 13d左右的大鼠下丘脑显著发育阶段与大鼠行为改变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和规律,为临床防治此类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无损伤动脉夹暂时夹闭大鼠髂总、髂内、髂外及股动脉,不同时间段开放恢复血流再灌注的大鼠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模型,取脊髓腰骶膨大处脊髓灰质组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进行分析.结果 各实验组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但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有所不同.各缺血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缺血4 h组神经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与2、12 h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最高出现在缺血4 h再灌注6 h组,缺血4、6、8 h组再灌注72 h后出现细胞凋亡率的下降,甚至低于未灌注组.结论 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凋亡.不同缺血与再灌注时间,神经细胞的凋亡率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整合理念设计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实验,探索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教改方法。方法应用Klingler技术与“数字人”系统结合传统实验模式设计实验教学(试验组),与传统标本模型学习组(对照组)进行实验教学效果对比,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及专项知识测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结果 调查问卷中96.7%的学生表示该整合实验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在专项知识测评中,试验组成绩(29.60±0.96)分优于对照组(25.07±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整合思维引领下结合Klingler技术与“数字人”系统构建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实验教学中可增加实验教学多样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兔缓慢肢体延长中周围神经损伤及其自然修复过程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35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延长长度为1 cm后,分别于停止延长时,停止延长后1、2、4、8周取材,以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各时相胫神经延长区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延长1 cm时,光镜下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部分郎飞氏结区增宽,髓鞘肿胀,可见神经纤维扩展性脱髓鞘;电镜下神经纤维髓鞘板层结构疏松,可见空泡状髓鞘变性,肿胀压迫轴突.延长后7 d,光镜下神经纤维除明显损伤性病变外已出现轻度修复性变化;电镜下可见有新形成的髓鞘.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损伤逐渐自我修复,至8周时基本恢复正常,但仍可见有新生的髓鞘.[结论]缓慢肢体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的亚临床损害是暂时的、可逆的,并且在神经损伤的同时其自然修复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9.
10.
结合当前护理专业本科生的生源特点以及以往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设置和学习效果分析,在国家高教政策引领下,整合师生交流渠道和互动方式,深入探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以专业导向为抓手,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多种课后辅导方式并举,使学生更好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架构,结合临床护理的实践应用需求使知识收获更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