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氧化氮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对人类白血病细胞是否具有致凋亡作用,并研究Bcl-2基因和P53基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与HL-60细胞作用,观察其作用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用MTT法观察NO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改变,用DNA凝胶电泳、细胞DNA含量、DNA末端标记、Annexin-V/PI法等分析细胞凋亡,并用流式细胞法进一步观察在NO作用过程中凋亡调控因子Bcl-2和P53蛋白及线粒体膜蛋白表达变化。结果:NO能抑制HL-60细胞生长,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显示作用时间和剂量的量效关系;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段化、亚G1峰检出、DNA末端标记、Annexin-V/PT^-表达增加等证实。NO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P53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下调,线粒体膜蛋白表达增加。结论:NO对HL-60细胞有强的致凋亡作用,Bcl-2和P53参与NO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的冷冻消融术是一种新的介入性心脏物理学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测定血小板膜α颗粒膜糖蛋白(platelet α granule membrane glucoprotein,CD62P)、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platelet lysosome membrane glucoprotien,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术(transcatheter cryoablation)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对机体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经导管冷冻消融术对血栓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四嗪二甲酰胺(ZGDHu-1)对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B cell lymphocytic leukemia,B-CLL)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CD4+CD25+Tregs的作用机制。方法 B-CLL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ZGDHu-1作用前后CD4+CD25+/highCD127low、CD19+CD5+以及CD4+CD25+Tregs细胞活力、细胞凋亡、Fas、FasL、APO2.7及Bcl-2、Bax。结果 B-CLL的CD4+CD25+/highCD127low、CD19+CD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CD4+CD25+/highCD127low与CD19+CD5+明显正相关。ZGDHu-1作用后,B-CLL的CD4+CD25+/highCD127low、CD19+CD5+明显降低,CD4+CD25+Tregs活力明显下降和凋亡明显升高;CD4+CD25-T细胞活力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凋亡升高,但其凋亡明显低于CD4+CD25+Tregs。ZGDHu-1作用后,CD4+CD25+Tregs的APO2.7明显增加,Bcl-2明显降低,Bax没有变化,而CD4+CD25-T细胞FasL明显增加。结论 ZGDHu-1作用后B-CLL的CD4+CD25+Tregs明显下降,可能与Bcl-2/Bax比值降低,APO2.7表达增高,而促进B-CLL CD4+CD25+Tregs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脓毒症患者自诊断成立第1、3、5天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并与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脓毒症患者19例生存,17例死亡。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3.26)%、(12.96±3.00)%比(16.97±3.66)%,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第3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24.47±4.62)%和(26.61±3.85)%,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18.28±4.28)%,较第3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36.19±5.33)%,较第3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生存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持续上升提示出现免疫功能麻痹,伴随病死率的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临床评价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中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杀伤细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方法 收集麻疹患儿174例作为病例组,以门诊健康体检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细胞,用标记荧光的抗体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麻疹患儿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 麻疹患儿CD8细胞百分率为(24.98±8.24)%,NK细胞百分率为(13.14±6.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3、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患儿中,麻疹病毒高活性组CD3细胞为(2586.54±1635.90)个/μL,CD4细胞为(1450.06±849.06)个/μL,均低于麻疹病毒低活性组(分别为(3527.36±1912.88),(2046.43±900.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8细胞和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变化有助于评价麻疹患儿感染早期的免疫状况,而且对判断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学涉及遗传、免疫、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巨噬细胞显著增多,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等,共同参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s)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探讨tPNS在防治肾小球炎症和硬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Cs,分为5组(n=8):空白对照组、血清刺激组、3个不同浓度(100,200,400μg/mL)的tPNS干预组。分别采用MTT法、细胞毒检测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大鼠M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tPNS呈量效依赖抑制MCs增殖;降低S G2/M期细胞比例,且对MCs均无明显细胞毒性。结果:三七总皂苷通过减少DNA合成期(S期)细胞数量,抑制大鼠MCs增殖,而非依赖于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四嗪二甲酰胺(ZGDHu-1)体外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ZGDHu-1与HepG2细胞在体外培养,用台盼蓝染色、MTT法、5′-溴-2′脱氧尿苷(B rdu)-ELISA法观察ZGDHu-1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细胞形态学、DNA凝胶电泳、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析、Annexin-V/PI双标记、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和ELISA法测定DNA片段等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ZGDHu-1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活力,呈现作用时间和剂量的量效关系。HepG2细胞与ZG-DHu-1作用后,大部分细胞阻滞于G2-M期;出现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断化,亚G1峰检出并增加,Annexin V+/PI-表达升高,细胞内DNA片段含量增加,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后出现凋亡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等均证实ZGDHu-1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结论ZGDHu-1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可诱导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介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GMC,用10-6mol/LAngⅡ刺激GMC,将培养的大鼠GMC随机分为5组:正常培养对照组、AngⅡ刺激组、AngⅡ和3种不同浓度(15、10、5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孵育组。分别采用MI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GMC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AngⅡ介导的大鼠GMC增殖,降低S G2/M期细胞比例,其中以高浓度雷公藤内酯醇作用最强(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减少DNA合成期(S期)细胞数量,抑制大鼠GMC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厄贝沙坦(Ir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介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Irb抑制MCs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Cs,用10-6mol/LAngⅡ刺激MCs,将培养的大鼠M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ngⅡ刺激组、高浓度Irb组(10-5mol/L)、中浓度Irb组(10-6mol/L)、低浓度Irb组(10-7mol/L)。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M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AngⅡ刺激组A值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高、中、低浓度Irb组A值均明显低于AngⅡ刺激组,且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AngⅡ刺激组较其他各组G0/G1降低,(S G2)/M升高,而高、中、低浓度Irb组较AngⅡ刺激组G0/G1明显上升、(S G2)/M明显降低,且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10-7~10-5mol/LIrb对MCs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结论Irb可能是通过阻断AT1R介导的MCs的有丝分裂、增生及蛋白合成,从而抑制M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