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特点与临床诊断、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57例ITP患儿和15例健康儿童进行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测定;对57例ITP患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B19、EBV、CMV;42例患儿接受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①治疗前,ITP组的BPC、PCT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ITP(AITP)的PDW、MPV明显增加(P<0.05),慢性ITP(CITP)组PDW、MPV无明显变化(P>0.05)。②治疗后,AITP组PDW、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CITP组BPC、PCT仍明显减少,MPV呈明显增大(P<0.05),PDW呈分布宽度差异性变大。③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的表达有统计学意(X2值分别为5.03、3.96,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ITP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指标;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PAIgM的表达对于指导丙种球蛋白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与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本科从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的患儿78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同时行血清总Ig E水平测定。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有77例存在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98.71%,鸡蛋、牛奶阳性率最高,其次为鳕鱼、大豆、西红柿等。食物不耐受的发生和患儿性别、血清Ig E水平无相关性。≤3岁组与〉3岁组患儿鳕鱼食物不耐受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发病季节为非冬春组与冬春组西红柿食物不耐受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支原体肺炎与食物不耐受关系密切,不耐受食物以鸡蛋、牛奶最多见,食物不耐受检测可为患儿对某特定的食物提供有价值信息,为实施个体化健康饮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本质上是异基因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各细胞亚群在GVHD和GVL中作用不平衡,选择性清除活化细胞,可在减轻GVHD的同时保留GVL.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人为增加T细胞识别标记,如自杀基因和特异性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可选择性清除T细胞,为协调GVHD和GVL提供一种新策略.目前实验室选择性T细胞清除的骨髓移植已取得成效,临床应用也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特点与临床诊断、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57例ITP患儿和15例健康儿童进行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测定;对57例ITP患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B19、EBV、CMV;42例患儿接受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①治疗前,ITP组的BPC、PCT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ITP(AITP)的PDW、MPV明显增加(P<0.05),慢性ITP(CITP)组PDW、MPV无明显变化(P>0.05)。②治疗后,AITP组PDW、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CITP组BPC、PCT仍明显减少,MPV呈明显增大(P<0.05),PDW呈分布宽度差异性变大。③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的表达有统计学意(x^2值分别为5.03、3.96,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ITP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指标;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PAIgM的表达对于指导丙种球蛋白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对判断妊娠高血压母分娩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8日收治的96例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纳入实验组,于生后5-21天行颅脑MRI检查,依据颅脑MRI分为脑损伤组27例和无脑损伤组69例;选取同期健康母亲所生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18例。所有患儿均在其出生后第5天检测血清NSE浓度。结果妊娠高血压母分娩早产儿脑损伤组/无脑损伤组血清NSE值明显升高,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6.67,t2=9.04,P〈0.05);脑损伤组血清NSE值较无脑损伤组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53,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母分娩早产儿NSE值升高,但和脑损伤程度不完全一致,外周血清NSE值可作为临床早期评价妊娠高血压母分娩早产儿脑损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孕妇静脉血镍(Ni)、砷(As)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相关性。方法收集A地(n=57)、B地(n=79)孕妇和新生儿基线资料及妊娠中期孕妇静脉血和分娩时新生儿脐带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孕妇Ni、A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脐带血血浆白介素-6(IL-6),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脐带血血浆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Spearman秩相关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孕妇Ni、As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生物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妊娠中期A地孕妇静脉血Ni、As水平均高于B地(Z值分别为-5.98、-4.17,P<0.05)。A地新生儿CRP、TG水平高于B地(Z值分别为-4.75、-2.28,P<0.05);A、B两地新生儿IL-6、TC、HDL-C、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妊娠中期孕妇静脉血Ni、As与新生儿CRP呈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238、0.183,P<0.05);孕妇静脉血Ni与新生儿TG呈正相关(r_(s)值为0.175,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CRP水平与孕妇静脉血Ni呈正相关[β=1.458,95%CI:1.144~1.859],新生儿TG水平与孕妇静脉血As呈正相关[β=1.140,95%CI:1.090~1.191]。结论妊娠中期Ni、As暴露与新生儿脐带血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有关,孕妇妊娠期间应避免或减少Ni、As暴露接触。  相似文献   
8.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本质上是异基因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各细胞亚群在GVHD和GVL中作用不平衡,选择性清除活化细胞,可在减轻GVHD的同时保留GVL.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人为增加T细胞识别标记,如自杀基因和特异性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可选择性清除T细胞,为协调GVHD和GVL提供一种新策略.目前实验室选择性T细胞清除的骨髓移植已取得成效,临床应用也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柴忆欢  邱慧英  徐杰 《江苏医药》2006,32(12):1132-1134
目的 探讨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初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D25+、CD69+表达情况,磁性细胞分离系统在细胞表达高峰去除CD25+、CD69+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MTT法在各时间点检测不同抗原组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明显降低了对相同刺激原的反应性(48.82±13.71)%,保留大部分对无关刺激原的反应性(65.47±9.84)%和肿瘤刺激原的反应性(64.83±3.65)%.结论 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可以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对母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新生儿体格发育及新生儿疾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16例)和对照组(337例)。干预组<35岁269例,≥35岁47例;对照组<35岁283例,≥35岁54例。干预组自妊娠28周至分娩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对照组每日补充维生素D <600 IU。检测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测量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统计分娩方式、早产比例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分别为(27.91±7.56)μg/L、(16.24±4.31)μg/L,均高于对照组(24.65±6.83)μg/L、(12.60±3.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出生后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9.62%(62/316)、17.09%(54/316),均低于对照组47.18%(159/337)、49.26%(166/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27%(4/316)、2.53%(8/316),均低于对照组4.15%(14/337)、6.23%(2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孕晚期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可以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并降低新生儿期重症疾病的发生率,但对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的发生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