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从影像学诊断方法、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中注意事项予以分析。结果本组血管母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45岁,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0例,位于中线蚓部、Ⅳ脑室内累及延髓背侧7例,幕上1例。除3例多发外,余均为单发。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未全切除病例术后加行放射治疗。本组手术无死亡。随访期内3例患者复发。结论外科治疗应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量全切除肿瘤。显微手术技术、CTA的应用、肿瘤术前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得微侵袭手术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方向。我院自2001—2006年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施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44例颅内转移瘤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经手术治疗并辅以放疗的44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转移瘤手术治疗价值及手术适应证选择,观察手术结合放疗对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鼻沟通瘤的手术入路,修复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995-2001年间共收治颅鼻沟通瘤患者11例,均采用颅面联合入路一次性完全切除,并应用EC耳脑胶固化的带血管蒂额肌筋膜瓣对前颅底缺损进行一期修补。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全肉眼切除肿瘤,术后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膜膨出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人生存期为1-5年。结论 经颅面联合入路切除颅鼻沟通瘤是一种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EC耳脑胶固化带血管蒂额肌筋膜瓣进行前颅底修补是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垂体癌诊疗水平的策略和方法。方法分析1例垂体癌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结合文献,综合阐述垂体癌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诊断。结果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垂体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通过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完成诊断,经术后放疗4个月仍发生全身多处转移,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垂体癌可依照肿瘤的病理生物学行为来确诊,早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针对内分泌紊乱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s,CBMs)中P16,cylinD1基因表达的异常及其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P16、cyclinD1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胶质母细胞瘤中P16基因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脑组织降低,cyclinD1基因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脑组织升高,二者的异常可使细胞发生过度增殖。结论:P16基因蛋白表达量降低和cyclinD1基因蛋白表达量升高是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中p16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etinoblastoma gene,RB)、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因、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 dependent kinase4,CDK4)基因表达的异常及其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p16、RB、cyclinD1、CDK4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胶质母细胞瘤中p16、RB基因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脑组织降低,cyclinD1、CDK4基因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脑组织升高,二者的异常可使细胞发生过度增殖。结论:p16、RB基因蛋白表达量降低和cyclinD1、CDK4基因蛋白表达量升高是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英姿  张学新  张磊  邢鹏辉 《临床荟萃》2007,22(16):1154-1156
目的比较单独应用替莫唑胺(tmozolomide,TMZ)与联合运用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洛莫司汀(lomustine,CCNU)对颅内恶性胶质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颅内恶性胶质瘤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给予TMZ(200 mg.m2.d-1)口服,5天为1疗程;VM-26(60 mg.m2.d-1),第1~2天静脉给药,CCNU(60 mg.m2.d-1),第3~4天口服给药,4天为1疗程。两组均进行不少于3个疗程的化疗;观察患者生存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生存时间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MZ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37.1±2.4)周,联合用药组为(33.1±2.7)周,TMZ组平均总生存时间为(73.3±4.2)周,联合用药组为(66.7±3.2)周,经对数秩检验P>0.05;TMZ组有效率为42.3%,联合用药组为34.6%(χ2=0.33,P>0.5)。但TMZ对骨髓的抑制明显轻于联合用药组,其中TMZ组:Ⅰ度24.6%、Ⅱ度2.3%;联合用药组:Ⅰ度39.3%、Ⅱ度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47,P<0.05)。结论TMZ较VM-26、CCNU联合药物化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但两者在改善患者生存状况方面无明显不同;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需要进一步积累、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照射对颅内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5I放射性粒子采用术中植入的方法,首先在手术显微镜下尽可能全切肿瘤,随后在肿瘤残腔表面植入^125I,术后常规给予外放射治疗,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TTP)和总生存时间(OS),并对比同期单纯手术、外放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其统计学表现.结果:共观察19例初次发病的患者,平均年龄51.2岁,植入粒子8~20枚;术后肿瘤残腔周边的平均治疗剂量为31.6Gy,外照射剂量42~54Gy;粒子植入组平均TTP为42.1±2.4w(95%可信区间为37.2~46.5w),非粒子植入组为27.1±2.7w(95%可信区间为24.3~31.8w);粒子植入组平均OS为66.3±3.2w(95%可信区间为61.9~70.4w),非粒子植入组为47.7±2.6w(95%可信区间为44.4~50.5w),统计学分析显示明显差异.结论:通过粒子植入的方法能够明显延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术中植入的方法能够迅速减少肿瘤体积,并减少粒子的植入总数,避免过量照射,但本研究观察样本少,术中植入在肉眼下进行,不能保证粒子准确排列,与外放射治疗的结合仍需要进一步摸索总结.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3岁。因头晕、头痛、心悸,腹部不适1年于2004年就诊当地医院,BP 200/110mm Hg(1 mm Hg=0.133kPa),腹部超声、MRI提示左侧肾上腺占位,收住泌尿外科治疗。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检测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556 μmaol/24h(正常值8.7~76.3/μmol/24h),初步诊断为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左侧肾上腺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