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头孢曲松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随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迟发性过敏反应时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发生并不完全取决于剂量的大小。一般来说,家族成员中有过敏史者都较易发生过敏反应。它的发生较为急剧,部分病人的反应可发生于注射期间,约半数病人的症状出现于注射后5分钟以内,但也有个别病人于数小时后出现症状,甚至在持续用药的情况下(2~7天后)开始出现过敏反应。近年来我在临床工作中共接诊8例头孢曲松钠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患者。由于发现及时、处理果断、护理精心、症状很快消失,未留任何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尤小娜  邓香君  徐莲香  孙涛  彭少如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44+146-144,146
目的评价分析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1年1月起选取9个单病种联合实行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比两者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评价两者联合实施的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5.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51.0%,P〈0.05;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护士分层级管理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前瞻性护理安全管理办法,从前瞻性管理上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方法从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入手,运用防患于未然的护理安全管理办法。 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和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前瞻性护理安全管理办法,起到了预防为主,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将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推动临床路径顺利实施。方法利用现有资源,将临床护理路径流程任务制定到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职责中,采取量化评价流程质量的方式,与护士绩效挂钩,实现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结果临床护理路径与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后各单病种的平均住院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有效控制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元化的护理安全文化教育方法,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方法倡导无惩罚性护理缺陷管理模式,通过创建《护理缺陷共享简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影响护士的思想和执业行为。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每季度统计一次全院护理缺陷发生数,并与上一季度对比,计算下降率。结果 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护理缺陷发生率每季度持续平均下降了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元化的护理安全教育方法对护理安全质量管理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团队情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团队情商的管理,建立一支高情商的护理团队。方法分析影响护理团队情商的因素,探讨提高护理团队情商管理的途经。结果高情商的护理团队乐观上进,协作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情商的护理团队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结论护理团队情商的高低影响护理团队的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为PSF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干预组5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干预2周后,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判断所有患者是否发生PSF,并检测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IL-1β、HDLC、LDL-C、TC及TG。结果干预组患者FSS总分为(2.9±1.5)分,低于对照组的(3.8±1.7)分(P0.05)。干预组13例患者发生PSF(干预-PSF组),40例患者未发生PSF(干预-非PSF组);对照组23例患者发生PSF(对照-PSF组),29例患者未发生PSF(对照-PSF组)。干预-PSF组血糖、Hb A1c、IL-1β、HDL-C高于对照-PSF组和干预-非PSF组,对照-PSF组血糖、Hb A1c、IL-1β、HDL-C高于对照-非PSF组(P0.05)。结论PSF患者血清IL-1β水平明显升高,IL-1β在PS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PSF的发生,延缓PSF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改变原有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方法,提高采集静脉血液成功率。方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本院产科112例需采集静脉血液标本的新生儿,分为试验组56例手背静脉穿刺采血法和对照组56例股静脉穿刺采血法(直刺法或斜刺法),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采用手背静脉采血成功率高、安全、并发症少,避免因家长的焦虑情绪引发护理纠纷的发生。结论:手背静脉穿刺采血法操作简便,扩,士容易掌握,可以作为采集新生儿静脉血液标本的首选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被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既可以是对患者的伤害,也可以是医疗行为为此付出的赔偿代价,甚至损失医院声誉。护理风险防范管理是指护理管理者有组织、有系统地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的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活动包括:测量分析现状、寻找解决办法、实施解决办法、测量实施结果。2008年我院将持续质量改进管理体系运用于护理风险的防范管理,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对于实施流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