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结核致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筛选出儿童结脑等重症结核病例,根据病例的年龄、性别、来源地信息按1:3比例选取合适的对照,填写问卷调查表。采用Epi Info软件对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42例病例,126名对照。两组间家庭人口、家庭年总收入、家庭总居住面积、住宅状况、慢性疾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结核病接触史和接触程度、与肺结核病人的关系、肺结核病史与儿童结脑等重症结核发病有统计学显著性关联。[结论家庭人口总数、家庭年总收入、家庭总居住面积、居住地状况、住宅状况、有无慢性病史等因素与儿童结脑等重症结核的发病无关。肺结核病人接触史、接触密切程度是儿童结脑等重症结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人同单纯结核病人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是否存在差异;比较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8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及28例单纯结核病人血清中利福平,异烟肼及吡嗪酰胺血药浓度,比较两组病人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是否存在差异。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其与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组病人利福平血药浓度低于单纯结核病人(t=-6.563,P=0.000)。两组病人异烟肼血药浓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0.675,P=0.506)。两组病人吡嗪酰胺血药浓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0.063,P=0.951)。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中利福平浓度无相关性(r=0.38,P=0.099),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中异烟肼浓度无相关性(r=0.081,P=0.681),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中吡嗪酰胺浓度无相关性(r=0.125,P=0.527)。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利福平血药浓度低于单纯结核病人。两组病人异烟肼及吡嗪酰胺血药浓度无差异。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中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血药浓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一种新的独立的综合征——AIDS(艾滋病)向世界报道以来,AIDS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AIDS病毒(HIV)选择性直接损害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的直接破坏或障碍,继而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而危及生命。结核病是其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  相似文献   
4.
将45例确诊为耐药肺结核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治疗组,干预组患者化疗开始即接受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持续2个月。两组患者分别于抗结核治疗前及抗结核治疗后2个月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8+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耐药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噬菌体检测技术(PhaB)检测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枝  邓爱花  雷建平 《江西医药》2008,43(12):1292-1294
目的探讨噬菌体检测技术(PhaB)在检测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耐药性中的价值。方法应用PhaB测定30株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对乙胺丁醇(E)的耐药性,并与罗氏药敏结果比较。结果PhaB检测E药敏结果与罗氏药敏结果符合率为90%。如以绝对浓度法为判断标准,则PhaB检测E药敏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PPV)为91.6%,阴性预测值(NPV)为83.2%,准确性为90%。结论PhaB检测E药敏结果与绝对浓度法符合率较高,可作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快速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大池和脑室外引流术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亦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颅内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共13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颅内高压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36例、HIV阴性102例],抗隐球菌治疗的同时,76例行腰大池引流术、改良腰大池引流术或脑室外引流术(HIV阳性17例、HIV阴性59例),62例行腰椎穿刺鞘内给药(HIV阳性19例、HIV阴性43例),比较引流组与鞘内给药组以及两组HIV阳性亚组与HIV阴性亚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引流组患者治疗1周内颅内高压症状即明显改善。首次引流管置管中位时间30(17,35)d,其中HIV阳性者与HIV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15,32)d对30(18,35)d;U=-1.459,P=0.144]。引流组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中位时间41(26,58)d,其中HIV阳性者与HIV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8,66)d对36(21,45)d;U=-1.608,P=0.108];鞘内给药组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中位时间42(32,65)d,其中HIV阳性者与HIV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38,68)d对39(30,62)d;U=-0.401,P=0.688];而引流组与鞘内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17,P=0.034)。引流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66/76),其中HIV阳性者与HIV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7对89.83%(53/59);χ~2=0.172,P=0.678];鞘内给药组为72.58%(45/62),其中HIV阳性者与HIV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9对86.05%(37/43);χ~2=0.023,P=0.880];而引流组与鞘内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3,P=0.036)。结论早期采用腰大池或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能够有效控制颅内高压、缩短有症状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72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全身症状明显,常有淋巴结肿大(浅表或纵膈或腹腔淋巴结),往往是多种结核病类型重叠,影像学表现肺部阴影无明显好发部位,痰检、结核抗体、T-SPOT及PPD试验阳性率均偏低,诊断困难,结核病大多出现在艾滋病患者出现其他机会性感染之前,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极低的患者常常有多种机会性感染并存,且HAART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免疫重建结核病,治疗难度大。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传播,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和转归,延长患者寿命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电导仪经皮局部透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6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各20例,A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胸腔内注药治疗,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超声电导仪靶向药物治疗,评估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B组、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胸水抽出总量、胸水消失时间、胸膜肥厚程度明显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电导仪经皮局部透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复治痰菌阳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64例复治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50例未做药敏测定,采用国家制定的标准复治方案;214例已做药敏测定,根据既往用药史和药敏测定结果采用个体化化疗方案.观察264例患者治疗后第3、5、9个月末痰菌阴转率及胸部X线表现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9个月,未做药敏测定的50例患者中痰菌阴转率为66.0%,已做药敏测定的214例患者中痰菌阴转率为58.3%~82.5%.193例患者治疗后胸部X线病灶明显吸收好转,41例病灶无变化,30例病灶恶化.结论 对复治肺结核患者,特别是耐单药的肺结核患者采用个体化化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当前全球约有20亿人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约5 000万人感染了耐多药结核菌,其中至少2/3有发展成为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1]。我国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占全球患者总数的25%,名列第1位。全国200万肺结核患者中,有1/4以上为耐药患者,约55万人[2]。耐多药结核被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