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LASEK治疗屈光不正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及手术细节处理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首次屈光手术66例120眼,二次屈光不正补充矫正9例15眼.屈光度范围为近视-1.00~-16.50DS,远视 1.00~ 6.50 DS,散光士1.00~ 6.00 DC.分析术后症状、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LASEK 能有效提高裸眼视力;120眼(88.9%)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4眼(10.37%)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结论 LASEK疗效确切,适应症范围大,但手术预测性、舒适度稍差,合理使用药物及控制手术环节可减轻术后不适,减少Haze发生.  相似文献   
2.
LASIK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辛奕菁 《眼科新进展》2001,21(2):105-106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1550余例(约3000眼)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屈光度-0.50~-27.00D,散光度-0.25~-7.00D,角膜瓣的厚度为160μm和13μm,逐一分析所有出现过的并发症。结果 术中并发症:主要为瓣异常,包括不规则瓣2例,游离且不完全瓣1例,完全游离瓣2例,瓣未切到位5例,瓣过薄2例。反复抽吸不足致抽吸失败、角膜缘血管翳出血、标记线处或瓣根部角膜上皮剥脱、瓣偏中心、角膜基质床“洗衣板”现象各若干例。术后并发症:瓣溶解1例,瓣移位皱折2例,上皮植入3例,欠矫9例,过矫3例,视网膜脱离3例,黄斑出血2例,偏心切削、层间异物、结膜下出血、层间色素沉着、眩光、近视力恢复慢、视疲劳、眼干燥等若干例。结论 LASIK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术中并发症可因手术技巧的提高而避免;术后并发症可因手术设计的完善、设备的改进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并分析78眼圆锥角膜的筛查、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万余名门诊患者应用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测量等方法进行各项检查.结合病史做出分期诊断.结果 共查出圆锥角膜患者39例78眼,其中4例8眼为准分子激光术后继发性角膜膨隆.所有病例均具有高散光、高曲率、矫正视力不良的特点,采用配戴框架镜、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RGP)等可以改善视力;部分患者伴有哮喘、湿疹等全身疾病.结论 结合临床体征和角膜地形图特征,可以明确诊断,但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配戴RGP镜片可以有效地提高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改善视觉质量,病变严重者需行角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4.
角膜中央厚度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讨论角膜中央厚度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方法:测量接受近视眼矫正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和PRK术后角膜中央厚度改变值与NCT测量值改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12,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角膜中央厚度明显影响非接触眼压计的测量值,手术前眼压值的变化是由于角膜厚度的变化引起。近视度越大,偏低值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已证实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以下称LASIK)可导致和加重干眼症状,约65%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地出现干眼症状[1].2002年1-12月,笔者对LASIK引起的干眼现锡进行了临床干预,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治疗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结膜裂开伴结膜囊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结膜裂开伴结膜囊狭窄患者16例16眼,手术松解结膜张力后,行保存羊膜移植于巩膜暴露区。结果:所有患者中,15例术后结膜愈合完全遮盖巩膜,结膜囊恢复理想深度;1例失败。结论:保存羊膜移植是治疗义眼座植入术后结膜裂开、保持理想结膜囊深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上影响弱视治疗结果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以戴镜、遮盖等经典疗法为主,精细作业、仪器或光盘训练等衍生方法为辅的综合疗法治疗82例弱视患者,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2例弱视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总疗程约18~24个月,总有效率为87.2%,进步率为6.8%,无效为6.1%。结论经典疗法治疗弱视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治疗中要重视患者的依从性 对低年龄非正常视力患者,如屈光度较低应密切观察,可避免过度治疗 弱视伴全身情况如脑瘫患儿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测量近视眼及白内障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非球性系数(Q值),探讨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近视眼患者240例,按屈光度分为高、中、低三组,性别比例基本匹配,年龄为18~32岁,随机选择其中48例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分别测量摘镜后第1,15d的Q值;白内障患者123例,年龄42~80岁。常规进行角膜地形图、综合验光、角膜中央厚度等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近视眼组其Q值范围为-0.62~-0.04,平均为-0.296;白内障组其Q值范围为-0.67~-0.01,平均为-0.232,白内障患者的Q值低于近视眼患者的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近视眼的Q值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Q值与屈光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无明显相关,高、中、低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眼组同一个体左右眼Q值、隐形眼镜脱镜后第1,15dQ值分布线性关系显著,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是表示角膜最平坦子午线角膜变陡或变平的程度表面形状系数。近视眼及白内障患者两个群体角膜Q值均呈正态分布,两组数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与角膜曲率、屈光度、角膜厚度无明显相关,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的测量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