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原位检测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TA1与NuRD复合体其他组分-Mi2、HDAC2及MBD3的相互作用并分析MTA1/NuRD复合体在HCT116细胞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首先利用co-IP技术体外验证MTA1与NuRD复合体其他组分Mi2、HDAC2及MBD3在HCT116细胞裂解液中的相互作用。然后利用In Situ PLA技术,体内原位检测MTA1与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根据镜下阳性荧光信号数目,比较MTA1与Mi2、HDAC2及MBD3之间的作用强弱;根据相互作用位点的亚细胞分布情况,分析间期及M期MTA1/NuRD复合体的核质分布情况。结果首次从体内原位水平证实MTA1与NuRD复合体其他组分-Mi2、HDAC2及MBD3的相互作用;其作用强度HDAC2最高,Mi2次之,MBD3最弱;首次发现MTA1/NuRD复合体存在很明显的胞质分布(约占总量的1/4);另外,我们还首次发现在M期MTA1/NuRD复合体不再位于核区,而是位于染色体外周。结论In Situ PLA技术是一项有效的原位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技术;MTA1/NuRD复合体可能参与MTA1胞质中功能的发挥;并且其胞质分布可能参与M期进程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8例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本组病例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病因:感染是本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占62%,特别细菌感染为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其次考虑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逐步增多,占6.8%,窒息引起的占5.1%。②临床特征:出现皮疹:10.3%,有出血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的病例占34.5%,无出血倾向仅实验室检查异常:55.2%。③本组病例以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居多,占63.8%,早发型占36.2%。④治疗效果:63.7%的病例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后血小板自行恢复正常,预后良好,36.3%的重症病例需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或输入血小板治疗,治愈率87.9%,病死率:5.2%。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多样,以细菌感染为主,晚发型居多,临床特征多数病例无出血倾向,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少数重症病例可伴发全身中毒症状,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环指蛋白8(ring finger protein 8,RNF8)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构建RNF8正常及突变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亚细胞定位情况;利用Western blot及RT-PCR法分别检测RNF8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NF8高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野生型RNF8主要定位于胞核,其指环(RING)结构域和叉头相关(forkhead-associated domain,FHA)结构域突变均对RNF8的胞核定位有一定的影响;RNF8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外源导入RNF8可以导致胃癌MGC803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RNF8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