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外科疾病,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泌尿外科患者利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并对16例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与17例开放式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进行比较。结果 62例患者中59例获得成功,3例转开腹;手术时间45~495 min,平均手术时间(178±45)min;除3例术中输血量600 ml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少于100 ml,未输血。住院时间4~15 d,平均住院时间(7.2±3.1)d。除肾蒂淋巴结结扎术患者术后需卧位1 w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 d内下床活动,无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121.5±63.2)min,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125.2±54.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96.2±28.9)ml、肛门排气时间(2.9±0.6)天、住院时间(7.2±5.3)天,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52.5±34.6)ml、肛门排气时间(4.1±1.1)天、住院时间(13.1±1.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后腹腔镜手术对泌尿外科疾病进行治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中T形吻合与圆形吻合的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食管癌切除食管胃T形吻合与圆形吻合的比较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1日,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11篇文献共纳入98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其中T形吻合组551例,圆形吻合组4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圆形吻合组,T形吻合组的吻合口瘘[OR(95%CI)=0.48(0.27~0.87),P=0.015],吻合口狭窄[OR(95%CI)=0.14(0.08~0.23),P<0.001]及胃食管反流[OR(95%CI)=0.54(0.35~0.84),P=0.006]的发生风险较低。 结论食管癌手术使用T形吻合方式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法治疗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上的效果。方法 65岁及以上难愈性创面患者57例随机分为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改良组)28例和负压创面治疗(NPWT)组29例。对比两组创面治疗效果、愈合时间、手术次数、治疗费用。结果改良组与NPWT组难愈性创面治疗效果相同,但改良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42)、手术次数组及治疗费用显著降低(P0.001)。结论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用于有效治疗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IVLBCL)是一种侵袭性结外大B细胞淋巴瘤,在同一器官与其他恶性肿瘤同时发生非常罕见,尤其是肺。本文报道1例肺腺癌合并IVLBCL的罕见病例。患者因腹泻伴发热、咳嗽入院。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示右肺上叶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有磨玻璃影。入院后给予患者抗感染等治疗,但仍有间断低热(最高37.5 oC)。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PLB)病理诊断为贴壁生长为主的腺癌,局部考虑浸润。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肺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合并IVLBCL。本文通过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醛固酮腺瘤的腹腔镜手术中,肾上腺部分切除术与全切除术选择指征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旨在对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PA)与肾上腺全切除术(TA)治疗醛固酮腺瘤(APA)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00至2014年3月发表的比较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PA)与肾上腺全切除术(TA)治疗醛固酮腺瘤(APA)的临床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 5.2进行荟萃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为围手术期结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及远期疗效(治愈率、部分缓解率、无效率)。结果 8项研究最终入选,包括973例患者。荟萃分析显示,PA和TA在围手术期结果如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治疗效果,特别是治愈率上,PA和TA亦大致相同(OR 1.13,95%CI 0.75~1.70,P=0.57),但PA较TA治疗失败的风险相对较大(OR 1.99,95%CI 0.74~5.38,P=0.17),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醛固酮腺瘤,与TA相比,PA技术上安全可靠,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少数患者有潜在的治疗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β-榄香烯乳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放射增敏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检测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照射组(R)、β-榄香烯乳组(0.1×IC50、0.2×IC50)及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0.1×IC50+R、0.2×IC50+R),用不同浓度的β-榄香烯乳处理细胞24h后照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检测细胞Livin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MTT法测得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增殖的IC50值为115μg/ml;流式细胞仪检测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及β-榄香烯乳组(P<0.05);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Livin基因mRNA表达量较照射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β-榄香烯乳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促进A549细胞凋亡和抑制Livin基因mRNA表达,其放射增敏机制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患者1 女,34岁.反复右后背疼痛2个月,加重1周,休息后可缓解.查体:右肩胛下区外侧轻压痛,未触及肿物.胸部X线示右侧第7肋骨形态不规则,局部密度减低(图1).胸部CT示右侧第7肋骨局部膨胀,骨小梁结构模糊.肋骨三维(3D)-CT示右侧第7后肋局部膨胀性生长,可见骨质破坏,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质连续性欠佳(图2).  相似文献   
8.
23例晚期前列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对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采用内分泌治疗(去势及抗雄激素治疗),随访症状改善情况、肿瘤消退情况、定期复查PSA及肝功能,记录生存时间。结果23例治疗后,第1年,21例患者PSA降至正常。第2年,19例病情稳定,4例病情恶化死亡。第3年,12例患者生存,累计11例死亡。结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初PSA很快降至正常者疗效肯定,PSA降低慢,且不能下降至正常或降至正常后又反跳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氩气刀在肺癌胸腔镜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56例接受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使用电刀的78例患者纳入电刀组,使用氩气刀的78例患者纳入氩气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氩气刀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电刀组,淋巴清扫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电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ɑ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氩气刀组升高幅度小于电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氩气刀在肺癌胸腔镜微创手术中止血面积大、效果迅速、损伤小,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0.
范晓溪  赵庆涛  杨永  卢荣闯  许顺 《当代医师》2013,(10):1408-1410
【摘要】目的总结胸部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的临床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CD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12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胸部C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结果14例局灶型Casfleman病(LocalizedCD,LCD):1例为左前胸壁肿物,9例为纵隔肿物,4例为肺门肿物,均手术完整切除,其中4例行胸腔镜手术,术后病理学均为透明血管型;2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CD,MCD)表现为发热,胸腔积液,双侧颈部、锁骨上、纵隔、腋窝、腹股沟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病理为浆细胞型和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3~89(57.4±4.5)个月,1例失访,余健在,无复发。结论CD临床表现不典型,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为该病最主要诊断依据。治疗上,LCD多采用手术治疗,MCD多采用化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