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在人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75例HCC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JAK2与STAT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HCC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JAK2与STAT3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均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62.7%vs.5.3%,69.3%vs.9.3%;均P0.05);JAK2与STAT3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383,P0.01)。JAK2和STAT3蛋白的表达与肝硬化、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JAK2与STAT3蛋白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显低于各自的低表达患者(χ2=13.591;χ2=6.842,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JAK2与STAT3蛋白以及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为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JAK2/STAT3信号通路在HCC组织中活性增高,且其活性高低与HC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文进  赵冀安 《河北医药》2011,33(17):2596-2597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病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形成机制。方法随访胃切除术后病例,观察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情况。结果共随访212例胃切除术后患者,40例(18.9%)出现胆囊结石,发病率高于自然人群(6.6%,P〈0.05),胆囊结石的发病与手术方式、范围及重建方式有关。结论胃切除术后有较高的胆囊结石发病率,切除术式、范围及重建方式在胆囊结石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坏疽性阑尾炎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17例诊治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内游离气体是胃肠道穿孔的典型X线特征,少数情况下坏疽性阑尾炎穿孔中也会有上述表现,易误诊误治。我院1996年2月~2010年5月共收治坏疽性阑尾炎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17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7~72岁,平均43岁。病程3 h~2 d,平均7 h。体温37.6~39.3℃,脉搏85~120/min,入院时均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目标安全管理在预防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作用,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2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目标安全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导尿管使用时间、菌尿发生率、致病菌检出率、采集样本合格率、反复插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0%、菌尿发生率为3.0%,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部卫生、病房空气、物体表面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0%、94.0%、95.0%,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反复插管率为7.0%、导尿管使用时间(2.11±0.47)d,对照组分别为18.0%、(2.31±0.63)d,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目标安全管理,显著降低了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减少了导尿管使用时间,提高了消毒合格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3岁.3.5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黑色肿物,约"黄豆"大小,无自觉症状,未诊治.3年前肿物出现破溃,到当地医院局部持续换药未愈,后破溃较前增大,故来我院就诊.查体可见右腹股沟区中部约2.5 cm×1.0 cm大小溃烂区,局部红肿,创面新鲜,触之易出血,腹股沟区未触及淋巴结(图1).破溃处取材病理示基底细胞癌.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右腹股沟淋巴结摘除术,且在手术部位植皮重建.术口切口愈合良好,随访1年未见复发(图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局部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应用对肝切除术后难治性复发肝癌患者生存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肝切除术后难治性复发肝癌6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局部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TKI类药物口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例乳腺原发性小细胞癌进行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已报道的49例进行讨论.结果 该例患者肿物5 cm×4 cm,腋下淋巴结未见转移,免疫组化染色Syn和NSE阳性,CGA阴性.患者经化疗和放疗后,无瘤生存15个月.通过分析文献报道,该病预后较小细胞肺癌为好.结论 乳腺原发性小细胞癌的治疗应采用手术治疗和联合化疗及放疗.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早晚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此外受体实验结果 也决定着预后的好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溴苯基姜黄素(GL63)对人胆管癌RBE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基于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L63[0(空白对照,下同)、1.25、2.5、5、10、20、40μmol/L]作用48 h对RBE细胞增殖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19岁,主因右乳无痛性肿物、生长迅速3个月于2009年1月入住外院.查体:肿物位于外下象限,约6cm×5cm,表面皮肤旱紫红色,皮温略高,质硬,触痛明显,活动度差,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primary angiosarcoma of breast)是一种罕见的乳腺非上皮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全部乳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02%~4%。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1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暨河北省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手术治疗乳腺恶性肿瘤6101例中,仅发现1例,占同期乳腺恶性肿瘤的0.016%。现对此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