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将39例食管乳头状瘤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患者行APC治疗,并加服雷贝拉唑肠溶片;对照组11例患者仅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内镜下表现.结果 所行APC治疗的28例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其中术后1例出现胸骨后疼痛,1例表现为轻度吞咽困难,治疗3-5d后症状消失;而对照组患者食管乳头状瘤内镜下无明显改善,与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C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食管乳头状瘤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对钩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经胃镜首先确诊的31例钩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下所见31例均为钩虫,其中十二指肠球部10例(32.2%),降段18例(58%),球部及降段均有者3例(9.8%)。结论胃镜对诊断钩虫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方法将36例BE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对照组以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两者术后均同时服用兰索拉唑、磷酸铝凝胶和依托必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和组织学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出血分别为1例和2例,均无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和组织学恢复正常(P〉0.05),实验组治疗后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1例长段BE复发(P〉0.05)。结论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BE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至今住院治疗的腹水患者23例。 穿刺部位:选取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或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偏左或右1~2cm为穿刺点。  相似文献   
5.
资料与方法 1995年7月~1999年6月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28~57岁。其中肝炎后性肝硬化13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其他5例。治疗组14例,对照组13例。两组均经B超、肝功能及胃镜检查,其中食道静脉曲张15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12例。肝功能Childpush分级经检验,两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异常Q波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但也常发生于其他的疾病,本文通过分析71例有异常Q波的患者,旨在探讨非梗死性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尽量避免、消除诱因,减少肝昏迷发生率。方法分析了我院1995年元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35例资料较为完整的肝昏迷患者的诱因。结果35例肝昏迷患者诱因由高到低排列顺序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利尿剂使用不当、进食高蛋白饮食、感染。35倒肝昏迷患者中31例有明确诱因,有2种以上诱因的24例,多种诱因占68.57%,提示绝大多数肝昏迷的发生都有诱因,并且超过半数有多种诱因。4例未找到明确诱因,可能为终末期肝疾患肝功能极度衰竭或急性肝坏死而进入肝昏迷。结论通过诱因分析,提出了合理使用利尿剂、及时纠正低血钾、做好以饮食为重点的健康宣教工作、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积极防治感染及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临床效果,以及分析对疾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98例结肠粗蒂性息肉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迟缓型出血发生情况、复发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结果:98例结肠息肉患者中,检出279枚息肉,均被切除,切除率为100%。其中,炎性息肉占比19.35%(54枚),增生性息肉占比6.45%(18枚),错构瘤性息肉占比0.36%(1枚),腺瘤性息肉占比36.92%(103枚)。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占比41.75%(43枚),管状-绒毛状腺瘤占比29.13%(30枚),绒毛状腺瘤占比29.13%(30枚)。两组迟缓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针对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临床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均是可推广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致病因子OipA与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OipA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60例胃癌组织为实验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OipA,根据Hp和OipA检测结果将其分为Hp感染阴性组(第1组)、Hp感染阳性且OipA阴性组(第2组)和Hp感染阳性且OipA阳性组(第3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的表达。结果:第3组的p53、ras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和各等级表达量均高于第1组和第2组;其中第3组的p53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第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的ras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的p53、ras蛋白各等级表达量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组与第2组的p53、ras蛋白表达和各等级表达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致病因子OipA增加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