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3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贺淑贞  厉松  王丁 《安徽医药》2019,23(12):2447-2450
目的观察安氏 I类青少年错病人在矫治前后的咬合接触特征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 2013年 5月至 2016年 3月就诊于北京民航总医院口腔正畸门诊 16例安氏 I类青少年错颌畸形病人,于全口 28颗牙粘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使用 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受试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咬合接触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正畸治疗后 16例病人前牙力百分比平均值减小(8.33±3.85)%(P<0.05)后牙力百分比增加(8.33±15.13)%(P<0.05)力中心点 COF(Cen? ter of Force,力中心点距上切牙唇面的垂直距离)向位置后移(4.88±9.86)mm(P<0.05),左侧矢状,分离时间减少(0.32± 0.77)s(P<0.05)右侧分离时间减少(0.19±0.20)s(P<0.05),咬合接触时间与前伸分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力分布度变化不明显;仍有 4例病人存在平衡,干扰。结论青少年错病人在规范的矫治治疗后咬合状况会有明显改善,但需注意力分布与咬合干扰,消除咬合隐患后再予拆除矫治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结合咬合纸印记指导全口义齿调[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门诊无牙颌患者21人,常规制作全口义齿,去除明显的咬合干扰点,戴入2周后,指导患者从下颌姿势位(MPP)咬合达牙尖交错位(ICP)。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析诊断患者的咬合情况,结合咬合纸印记,对早接触点及胎力异常大的接触点进行调[牙合],达到牙尖交错位的广泛接触,对调胎前后的咬合接触时间、后牙接触点、后牙接触面积,胎力分布平衡度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21例患者在调[牙合]前后的咬合接触时间明显缩短短(P〈0.05),后牙接触点明显增加(P〈0.05),后牙接触面积增加,[牙合]力分布平衡度明显减小(P〈0.05);患者满意度〉9.0分。结论:咬合纸印记结合T-Scanm咬合分析仪指导全口义齿调[牙合]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第二磨牙是否粘接托槽纳入矫治,对治疗结束后咬合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未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的患者与16例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均为单纯拥挤的安氏I类错患者,常规直丝弓固定矫治结束时,运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的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左侧、右侧分离时间、咬合力不对称指数、COF近中距离、前牙力百分比等七项指标。结果第二磨牙未纳入矫治组的前伸分离时间、左侧分离时间、右侧分离时间均明显大于纳入组(P<0.05),前牙力百分比较大(P<0.05),咬合接触时间与力中心点( COF)近中位置、咬合力不对称指数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磨牙未纳入组的干扰发生率为86.7%,纳入组的干扰发生率为25%。前牙力百分比与咬合接触时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结论第二磨牙未纳入矫治,在治疗结束时,更易出现不良咬合、力分布不均匀等不利的因素,存在造成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张志宏  贺淑贞 《首都医药》2012,19(20):24-25
目的 评价半导体激光应用于急性冠周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46例急性冠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局部冲洗上药,口服抗生素加半导体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冲洗上药加口服抗生素治疗,以3天为一个疗程.第4天检查疼痛及张口度评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半导体激光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中72例治愈,4例显效,0例有效;对照组中56例治愈,10例显效,4例有效.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半导体激光治疗急性冠周炎,可以减轻临床症状,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贺淑贞  王丁 《首都医药》2014,(24):58-60
目的探讨全口义齿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方法选取门诊无牙合患者2O人,常规制作全口义齿,调合至满意后,使用T-scanIII咬合分析仪记录受试者咬合接触时间、后牙咬合接触点、合力分布平衡度,与22名正常合人群做比较。结果20例患者的咬合接触时间为0.858±0.619,明显大于正常合人群(P〈0.05);后牙咬合接触点21.11±2.892,合力分布平衡度2.90±2.35,与正常人群相近(P〉0.05)。结论全口义齿患者的功能咬合接触特征与正常合的T-Scan表现有一定差异,有其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正畸治疗后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患者矫治结束后12个月内动态(牙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正畸矫治结束前的精细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例正畸矫治后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的青少年患者,并将20例患者分为(牙合)干扰组与无(牙合)干扰组,其中(牙合)干扰组患者11例,无(牙合)干扰组9例,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于矫治结束即刻(T1)和矫治结束12个月(T2)时检查患者的动态(牙合)接触,对比分析两个时间点总体与分组情况下患者动态(牙合)接触特征.结果 20例患者的总体情况:T1至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明显减少,从(1.07±0.87)、(0.91±0.47)、(0.76±0.43)s分别降至(0.43±0.25)、(0.67±0.41)、(0.50±0.27)s,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例存在(牙合)干扰的患者(牙合)干扰消失.1例出现(牙合)干扰侧咀嚼肌不适症状.无(牙合)干扰组T1至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明显减少,从(1.25±1.11)、(0.84±0.15)、(0.52±0.49)s降至(0.35±0.15)、(0.36±0.15)、(0.33±0.11)s,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合)干扰组T1与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12个月后患者的动态(牙合)接触总体改善,但(牙合)干扰的存在影响了咬合的自行改善进程,矫治器拆除前对动态抬(牙合)接触的评估与精细调整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