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时间帕瑞昔布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40例全麻下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手术开始前1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ml,B组: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ml)。分别记录术后1、2、6、12、24h时点的VAS评分,以及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结果 A组在1、2、6h的VAS评分值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4hVAS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术中、术后各时点的MAP、HR显著高于A组。结论在手术刺激之前给予帕瑞昔布钠可以有效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法国诗人夏多布里昂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森林先行于民族人民,荒漠在人后面接踵而来。” 人成了厄尔克州说的“恶魔般的东西,”在他出现前,大地一片绿色,在他出现之后,大地一片河漠。 就在我生活着的城市,每天,在无数的饭店酒楼,无数人张开鲜红的、白森森的嘴,吃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水鱼、田鸡、鲍鱼、小鸭、百合、蛇、鸟……。维持我们的生命健康,只需要一点点的食物,然而,人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碘-125粒子(125I)组织间近距离植入治疗复发性头颈癌的安全性、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根据制定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对18例既往接受过颈部外照射或术后联合外照射再次局部复发的患者进行粒子植入治疗。随访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其中1年局部控制率为56.7%,2年局部控制率为39.2%。1年生存率为58.6%,2年生存率为40.1%。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Ⅰ级或Ⅱ级不良反应7例,Ⅲ级不良反应1例。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头颈癌安全有效,为治疗复发性头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恩替卡韦联合护肝药物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1月8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护肝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恩替卡韦与护肝药物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行圆孔穿刺射频治疗的263例患者。以CT鼻旁窦模式(层厚为3mm)对翼颚窝进行半冠状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中点且元颧弓阻挡的CT图像进行穿刺路径设计: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由圆孔管外口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向外拉直线到皮肤表面(穿刺点),测量该线段的长度(穿刺深度)及该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穿刺角度),若该圆孔管为内向开口时,还需量取该直线与圆孔管走向的夹角(穿刺针需弯折的角度)。将射频针尖插入自制弯针器内5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出相应的弯折角度,制成个体化的射频穿刺弯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针尖达圆孔外口时弯针弧度转向前上方,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即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的治疗效果。结果263例患者中,71例(27.0%)患者的圆孔管为内向开口,需用弯针技术对射频针进行个体化塑形,平均弯折角度为(21.3±3.6)°。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穿刺到达靶点,神经电生理测试时0.1~0.5mA电流即可诱发出第二支支配区明显的肌肉颤动或麻木感,射频热凝后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该侧鼻翼、上唇、颧面部皮肤和同侧上腭黏膜麻木,无一例波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三支。共随访2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其6个月内、1年、2年、3年、4年内的总复发率分别为2.5%(6/242)、7.9%(19/242)、16.1%(39/242)、24.4%(59/242)、33.9%(82/242)。结论CT引导下采用个体化塑形弯针技术可以使射频针尖绕过阻挡在圆孔外口的蝶骨而进入内向开口的圆孔内,从而提高射频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及对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3月于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99例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及护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肝功能、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31%)(P<0.05)。治疗前,两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ST、ALT、TBI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占比、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reg、Th17、IL-1、IL-4及TNF-α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对比观察健侧卧位与常规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术,探索一种简单易行、安全高效的方法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间,于嘉兴市第一医院择期采用B超引导锁骨上侧入路平面内穿刺技术行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的肩周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30例于健侧卧位下行B超引导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B组30例于常规仰卧位下操作,针尖抵达臂丛神经干后注入0.3%罗哌卡因+甲钴胺0.5 mg混合液10 ml,对比2组的操作时间(从穿刺针进入皮肤至局麻药注射完毕)、穿刺针在超声平面内可调节角度(穿刺针刺入皮肤后沿超声探头平面内的最大可调节角度)、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和操作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健侧卧位与常规仰卧位操作可调节角度分别为[(123.4±4.2)° vs.(28.9±4.6)°],阻滞操作时间分别为[(4.3±1.8) min vs.(5.2±2.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并不影响麻醉成功率、麻醉维持时间、感觉阻滞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论 在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平面内穿刺技术臂丛阻滞时,健侧卧位较常规仰卧位操作穿刺针可调节角度与范围明显增大,显著缩短了操作时间,并不影响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简化了操作过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量效关系。 方法 选取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松解术患者100例,年龄43~71岁,病程2个月~5年。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20):R1组~R5组。超声引导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根位置,分别注射罗哌卡因0.10%(R1组)、0.15%(R2组)、0.20%(R3组)、0.25%(R4组)、0.30%(R5组)、甲钴胺注射液0.5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和0.9%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共10 ml,注药后观察5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疗效评价,痛觉消失时间超过10 min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阳性反应。采用probit概率单位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5组患者随着罗哌卡因浓度梯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治愈+好转)均为100%,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ED50(95%CI)为0.167%(0.153%~0.180%),ED95(95%CI)为0.217%(0.199%~0.251%)。 结论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ED50和ED95分别为0.167%和0.21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胸交感神经调制对原发性手汗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交感神经兴奋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9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初次行胸交感神经调制术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40例(P组)和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C组)。P组分别于T0(术前)、T1(术后10 min)、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术后72 h)时刻抽取患者静脉血,C组在T0时刻抽取静脉血送检,检测血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CD8+的比值。 结果 P组患者术后(T1)双手末梢灌注指数上升了(8.70±1.10)倍,双手温度平均上升了(2.92±0.86)℃,且双手多汗症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疗效均能持续6个月以上,1年内复发率为7.50%(3/4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P组T0时刻比较,血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在T1、T2、T3、T4时刻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0时刻血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P组T0时刻比较,CD3+、CD4+和CD4+/CD8+在T1、T2、T3、T4时刻升高,CD8+的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0时刻的CD3+、CD4+、CD8+和CD4+/CD8+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胸交感神经调制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并可降低患者术后的交感神经兴奋水平,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