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DR患者会出现视网膜毛细血管阻塞,可导致局部缺氧,由此引起促新生血管因子产生增多,其中包括VEGF。VEGF是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子之一,会降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参与血管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近年来有关DR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旨在阐述VEGF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抗VEGF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正常人与干眼症患者的对比敏感度,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比敏感度变化。方法正常人30例60眼,和确诊为干眼症患者30例60眼,分别测量BUT(泪膜破裂时间),SIt(泪液分泌基础实验)及对比敏感度,并予以人工泪液爱丽治疗干眼症患者,测量治疗后的对比敏感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BUT、SIt、对比敏感度。结果本研究中按临床症状,BUT和SIt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干眼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眼症患者低、中、高频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组(P<0.05)。干眼症患者组予以人工泪液爱丽点眼1h后发现干眼症状明显改善,低、中、高频对比敏感度均有提高,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眼症患者低、中、高频对比敏感度均较正常人降低,通过人工泪液的治疗可使缓解干眼症状,提高对比敏感度而改善视觉质量,对比敏感度检查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应用于干眼症的诊断及对其治疗效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DispaseⅡ消化法原代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观察其体外生长特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培养的上皮细胞。方法 DispaseⅡ消化法原代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观察不同时期细胞的生长情况、细胞形态,做广谱角蛋白、MUC5AC免疫荧光染色及PAS染色鉴定;并比较不同部位结膜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阳性情况。结果 DispaseⅡ消化法能够获得大量的较纯净的结膜上皮细胞,细胞生长增殖快,能传代4~5代;绝大多数细胞广谱角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少数细胞MUC5AC表达阳性及PAS染色阳性。睑结膜、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细胞PCNA阳性率分别为:(32.14±1.69)%、(27.67±1.20)%、(22.76±1.73)%,兔睑结膜上皮细胞PCNA阳性率较穹隆部及球结膜上皮细胞的PCNA阳性率高,各部位PC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spaseⅡ消化法是进行体外结膜上皮细胞培养的理想方法,兔眼睑结膜处可能存在结膜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对127例临床干眼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临床症状及泪液分泌功能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 127例干眼症患者,男性42例(33%),女性85例(67%)。干眼症的症状及体征出现频率,眼部有干涩感108例(85%),异物感102例(80%),视物疲劳100例(79%),视力波动78例(61%),视物模糊66例(52%),眼部疼痛50例(39%),畏光41例(32%),眼部粘液感40例(31%),眼烧灼感36例(28%),溢泪31例(24%),眼部痒感29例(23%),眼红20例(16%)。结论临床症状是干眼症诊断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做相关检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充填白内障行硅油取出联合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22眼)玻璃体切割术硅油充填引发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硅油取出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视力提高20眼(90.9%),视力无提高2眼(9.09%).视力提高0.01~0.09计8眼(36.36%),提高0.1~0.2计9眼(40.9%),提高>0.2计3眼(13.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硅油充填白内障行硅油取出联合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生物羊膜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性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组行翼状胬肉切除+生物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及复发率。结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显著,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跟内炎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预后差,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白内障手术切口状况、手术时间、人工晶状体种类、手术并发症、患者免疫力、无菌观念的重视程度及致病菌耐药性等因素,均对眼内炎的发生有影响.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措施对眼内炎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后期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任何病理改变在本质上均是体内动态平衡的失调,新生血管的形成亦然,血管刺激因素增强和(或)抑制因素减少使两者平衡失调即所谓的"血管生成开关"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体内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子之一,近年来在DR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中广受关注。我们旨在阐述VEGF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对于可疑眼内炎或诊断明确的患者都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在眼内炎的治疗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笔者对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发病因素及致病菌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该疾病的药物治疗的进展,包括抗菌药物(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激素及散瞳药物等的应用和给药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