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学升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622-162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42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72)、胺碘酮+厄贝沙坦组(n=72),治疗随访时间为18个月,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以及治疗前后6、12、18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内径大于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P〈0.05)。试验终点时单用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04%,联合用药组为8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优于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198 9年美国CAST(Cardiacarrhythmiasuppressiontrial)研究的结果发现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恩卡尼、氟卡尼、莫雷西嗪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应用时 ,因致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率增加[1] 。该研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恩卡尼因此而停止使用 ,氟卡尼的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 ,由此改变了人们一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认识 ,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概念 ,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局部或广泛心肌引起电生理特性如有效不应期 ,传导速度等改变 ,致QT离散度 (QTd)显著增加 ,而致心律失常。本文观…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5岁。住院号169425。以发作性晕厥7小时为主诉,于1991年5月5日入院。入院前发作晕厥一次.持续约10分钟,神志清醒后,自述心前区难受不适。患者既往健康。查体:T36℃,P39次/分,BP14/8.4kPa,R30分/次,神清,痛苦面容,烦躁不安,口唇紫绀,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浊音界不大,心律齐,第一心音低钝,心率39次/分,A_2>P_2,心脏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浮肿。化验: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6.5×10~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比索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治疗的44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22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224例采用比索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4例)和实验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水平改变情况、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胸痛(心绞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临床症状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内皮素-1(ET-1)、血栓素(TXB2)、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一氧化氮(N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上升程度,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下降,实验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倍他乐克作为一种最常用的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用于前壁心肌梗死的二期预防[1],减少梗塞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可能与其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心肌缺血有关,但其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目前所知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倍他乐克对心肌复极离散度(QTd影响,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1对象与方法 60名病人诊断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与演变,心肌酶谱的改变与演变,其中梗塞范围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高侧壁、前壁+下壁、前壁+侧壁,男36例,女24例,年龄64±11.1岁,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以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提供更为可靠有效的规律与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NYHA分级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后选取同期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C组,对三组人员测量血浆脑利钠肽,后将三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且与同期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三组水平之中,A、B两组明显高于C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与B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比较发现,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提供更为可靠有效的规律与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许学升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9):1453-145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作用机制和治疗价值。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96例随机分组,小剂量治疗组101例,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共30d;大剂量治疗组95例,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每日1次,共30d,治疗前和治疗30d时测定血脂,MMP-1、MMP-9和hs-CRP,并进行活动平板检查,患者每周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30d后,两治疗组血脂水平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MMP-1、MMP-9、hs-CRP水平均有降低,两组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和运动平板运动持续时间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基质成分降解和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9.
探讨预防早期心肌理梗和梗死延展的方法。方法:将42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肝素加倍他洛克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溶栓治疗。分别观察早期心肌再梗死和梗死延展,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心功能状况、血小板聚集率及有无出血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去肾交感神经(RDN)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T2DM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T2DM组)、双侧假手术组(Sham组)、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