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麻醉深度与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否有关联。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行胃部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深麻醉组和浅麻醉组,将所有被测试者于术前1 d使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进行筛查测试,得分大于23分为合格者可进行后面的测试。分别在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5d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验;为了减少学习效应引起的误差,4次测定使用A、B量表交替来进行。结果:与术前相比,深麻醉组和浅麻醉组术后1d和5d的WAIS评分差异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及两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次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术中维持BIS值在30~40镇静深度对病人早期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啶对全麻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全麻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00例,性别不限,ASAⅡ或Ⅲ级,年龄30岁~60岁;体重(kg)在标准体重±2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为2组(每组50例):丙泊酚组(P组)和盐酸右美托咪啶组(D组).术毕患者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  相似文献   
3.
为对比观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病人静脉自控镇痛和病人皮下自控镇痛在上肢手术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将60例上肢骨折病人随机分为3组:I组采用罗哌卡因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PCNA);Ⅱ组采用芬太尼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 IA);Ⅲ组采用舒芬太尼病人皮下自控镇痛(PCSA)。记录术后4、8、12、24、36和48 h各时间点病人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和镇静评分(Ram say);并记录PCA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术后各时间点Ⅰ组VASr、VASm和镇静评分明显低于Ⅱ、Ⅲ组(P〈0.05),术后恶心发生率低于Ⅱ、Ⅲ组(P〈0.05),呕吐发生率亦明显低于Ⅱ组(P〈0.05);术后镇痛满意率则明显优于Ⅱ、Ⅲ组(P〈0.05)。结论:上肢手术后采用0.2%罗哌卡因PCNA的镇痛效果优于应用芬太尼PC IA或应用舒芬太尼PCSA,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等效剂量下,应用舒芬太尼PCSA较应用芬太尼PC IA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手术麻醉配合方法。方法对牡丹江市肿瘤医院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16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麻醉配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中,110例康复出院。低氧血症6例,低血压6例。心律紊乱4例,6例术后死亡。结论老年人的手术麻醉虽然风险较大,但只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和术式,做好充分准备,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上肢手术后三种镇痛方法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PCNA)、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患者皮下自控镇痛在上肢手术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罗哌卡因PCNA;Ⅱ组采用芬太尼患者PCIA;Ⅲ组采用舒芬太尼患者皮下自控镇痛(PCSA).记录术后4、8、12、24、36 h和48 h各时间点患者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和镇静评分(Ramsay);并记录PCA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间点Ⅰ组VASr、VASm和镇静评分明显低于Ⅱ、Ⅲ组(P<0.05),术后恶心发生率低于Ⅱ、Ⅲ组(P<0.05),呕吐发生率亦明显低于Ⅱ组(P<0.05),术后镇痛满意率则明显优于Ⅱ、Ⅲ组(P<0.05).结论:上肢手术后采用0.2%罗哌卡因PCNA的镇痛效果优于应用芬太尼PCIA或应用舒芬太尼PCsA,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等效剂量下,应用舒芬太尼PCSA较应用芬太尼PCIA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Ⅱ型胸部神经(pectoral nerves Ⅱ,PECSⅡ)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及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阻滞组(P组),每组各30例。G组常规麻醉诱导,P组麻醉诱导后超声下行PECSⅡ阻滞,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测定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分析患者转入术后加强病房(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即刻、术后2 h、术后6 h和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  结果  60例患者中57例完成本研究。P组患者T1的Cor浓度(24.50±2.72)μg/dL低于G组(29.88±2.29)μg/dL,P组患者T1、T2的IL-6、IL-10及TNF-α显著低于G组(P < 0.05)。P组患者在转入PICU即刻、术后2 h、术后6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组(P < 0.05)。  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阻滞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