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反刍性沉思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3—11月在广州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4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事件相关性反刍性沉思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希望水平量表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反刍性沉思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侵入性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总分为(14.56±4.57)分、(13.29±4.4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Harris髋关节评分、社会支持及希望水平是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的主要影响因素(F=26.533,P<0.001;R2=0.326,调整R2=0.314);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及希望水平是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主要影响因素(F=41.964,P<0.001;R2=0.534,调整R2=0.522)。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反刍性沉思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干预,重视社会支持和希望水平对其反刍性沉思的影响,引导患者向积极认知加工转变,最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两窗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沈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髋臼骨折手术患者42例.分为改良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了标准的三窗髂腹股沟人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据Matta影像学评分进行疗效判断。结果对照组和改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8.15±10.23)min和(55.46±9.1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0,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20.4±54.0)mL和(232.0±2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6,P〈0.05)。据Mmta影像学评分进行疗效判断,对照组和改良组优、良、可、差的病例数分别为17、2、1、0例和16、4、2、0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比91%,P〉0.05)。结论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人路与标准三窗髂腹股沟人路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解剖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CBM、CNKI、VIP、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中心...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零切迹融合器ROI-C:又称为前路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通过前入路进行颈椎关节融合的外科植入体。前路颈椎间盘融合器ROI-C是在切除颈椎椎间盘后,通过填充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源骨替代物植入椎间盘形成人造椎间盘,将桥形固定嵌片固定在上下椎体之间,在前路椎体上可做到完全无突出的零切迹。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指因各种原因使得3个椎体2个间隙的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导致颈椎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颈椎病。背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是传统钛板融合器的改进和升级,但目前ROI-C内固定系统用于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全面评估临床研究不多,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试验缺乏全面的临床疗效评估。目的:全面系统评估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34-77岁,其中33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植入治疗(观察组),另24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后2周及1,3,6,12个月评估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om标准手术疗效、目测类比评分、吞咽困难程度、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及颈椎融合率。研究得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Odoms手术标准评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均未见内固定松脱及椎体结构的改变,未见嵌片或钛板松脱、断裂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两组术后的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两组末次随访颈椎融合率均>95%,融合效果良好,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双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但使用ROI-C能够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ORCID: 0000-0002-9649-6105(张俊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肱骨近端因解剖结构复杂,尽管有不少的治疗方法 ,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MIPPO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诸多好处,为求减少并发症,近年来很多研究围绕肱骨近端解剖学、手术入路、钢板设计以及内侧柱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小白菊内酯是否能够抑制TNF-α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从而保护和促进肌腱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方法:通过real time PCR分析小白菊内酯对肌腱干细胞在有或无TNF-α环境下HIF-2α、MMP1、SCX、TNC、Runx2、OCN的调节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CX、Runx2、NF...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OL2A1基因突变位点与家族遗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7例家族遗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外周血中COL2A1基因直接测序,确定致病相关突变位点.对家系其他成员(37人)和对照组(5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突变区扩增,对突变区测序,确定其表型-基因型.对已确诊患者基因突变情况与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胫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使用交锁髓内针治疗,对照组使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优良率为76.6%,对照组的优良率为46.7%,两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交锁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治疗优良率较高,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出院后再次发生椎体骨折的情况,探讨再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在广州某三甲医院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依据是否再发椎体骨折将其分为再发骨折组和非再发骨折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56例患者,其中55例再次发生椎体骨折,发病率为35.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出院后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采取防滑措施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出院后再次发生椎体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初次发生椎体骨折后易再发椎体骨折,医护人员应对高龄、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强调出院后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和采取防滑措施的重要性,降低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皮肤肿瘤建模的效应。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DMBA/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次,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及光损伤后的皮肤改变,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联合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典型的上皮乳头状瘤,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至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作用因素,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荷瘤率高、瘤体数量稳定的皮肤肿瘤模型,较单纯DMBA建模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