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以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作Dot-ELISA检测丝虫病人抗丝虫抗体的初步结果。62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6.8%,49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5.7%,50例和39例非流行区正常人的假阳性率分别为4.0%和5.1%,与钩虫和蛔虫混合感染者的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显示,Dot—ELISA检测微丝蚴血症者抗丝虫抗体具有敏感性高,且方法简便,可望用于丝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2.
三种免疫学方法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告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对102份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同时进行对比检测的结果。IFAT、ELISA和dot-ELISA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2%(91/102)、84.3%(86/102)和89.2%(91/102)。3种方法检测非流行区正常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0(0/30)、1.8%(1/55)和0(  相似文献   
3.
作者等(1982)曾报告,马来丝虫Ⅲ期幼虫感染雪貂后,可作为丝虫性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甚或其它潜隐性感染的致病机理的实验动物模型。本文旨在研究采用雷貂静脉内注射马来丝虫微丝蚴,是否可引起与Ⅲ期幼虫感染相同的典型的潜隐性丝虫感染,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丝虫病现场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1000人左右的行政村为单位)阳性者60μ1末梢血微丝蚴密度降至平均5条时,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但未进一步阐明丝虫病防治后期传播规律性问题。本文参照Macdonald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原理及转折点概念,根据丝虫生物学和传播上的特点,应用一些主要的传播参数,模拟建立数学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于1985年在国内开始应用计数蚊胃摄入微丝蚴数与供血者同量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淡色库蚊吸血时的微丝蚴摄入量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以3组共16例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供血源,即超低密度(60μl末梢血查不出微丝蚴,1ml静脉血微丝蚴10条以下)7例、低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5条左右)5例,和中等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数10条)4例,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数与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667、0.791和0.014.p均大于0.05);3组淡色库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依次为11.5%、37.1%和45%。以上结果提示,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未见浓集现象,而幼丝虫发育成熟率则随供血者微丝蚴密度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6.
马来丝虫病流行于太国南部沿海6个省的农村。作者于1970年至1971年,在太国南方的北大年和陶公府两个相毗邻的省进行马来丝虫病流行的调查中,发现当地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出现规律存在夜间周期型和亚周期型两种类型。这两个省位于太国南方东部半岛,纬度大约6.5°N,在太国和马来西亚的边界上,面积约6,337平方公里,大多为平地和低洼地,海拔约3~4米,适宜耕种水稻和其它农作物以及种植椰子和橡胶。平均年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荧光素标记麦芽凝集素(WGA)的方法,研究埃及伊蚊血细胞表面的变化与在胸腔内接种犬恶丝虫微丝蚴后产生的黑变反应。埃及伊蚊利物浦黑眼株饲养在模拟环境中,温度26.5±1℃、温度75±10%,光照周期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成蚊喂以0.3M蔗糖。以单个雌蚊灌注20μl Earle's平衡盐水溶液至血腔,然后收集灌洗液。将灌洗液放在载玻片上5~6分钟,血细胞沉淀后用2滴冷(4℃)丙酮固定,用蒸馏水轻洗粘附  相似文献   
8.
1982-1995年,在河南省确山县赵庄等3个村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采取普服0.3%-0.4%的海群生药盐4-6个月和微丝蚴血症者加服海群生4.2g7日双疗程防治措施后,终止防治措施,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的纵向观察.结果表明,有效地控制微丝蚴血症者,使微丝蚴率降到1%左右、微丝蚴密度降到5条以下/60μl,在10年以内,可以阻断班氏丝虫病的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 班氏丝虫病行区经过防治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后能否阻断丝虫病传播,是我国目前斑氏丝虫病防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82年开始在我省斑氏丝虫中度流行区确山县进行此项研究。确山位于我省南部,东径114°2’,北纬32°48。该县地势起伏,有山区、丘陵、平原。年平均温度15℃,平均相对湿度60%,年降雨量700—1000mm。居民区周围多淡色库蚊孳生地,  相似文献   
10.
按 Chen 和 Howells(1979) 的方法,收集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及在哺乳动物体内早期虫体进行体外培养。从埃及伊蚊口部分离获得第3期幼虫移至盛有5毫升0. 05%“Chloro”溶液的生长培养基(GM199) 的消毒离心管内进行虫体表面消毒。GM199为组织培养基加10%新生小牛血清和400微克/毫升晶霉素。幼虫培养在组织培养基199、 Puck培养基、RPMI-1640和 Eagle 基础培养基中,亦使用含有犬肉瘤细胞系、幼仓鼠肾细胞系,仓鼠腹膜细胞系和 HeLA 细胞系。在Falcon25厘米~2的组织培养瓶内含上述各种培养基及细胞系,加50~100条消毒的感染期幼虫作培养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