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多数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在急性期内(发病6~8 h以内)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部分病人可能因医疗条件或个人原因而选择保守治疗(如仅使用抗凝药物等),下肢动脉部分开放或仅侧支开放,将疾病由急性期拖入了亚急性期,此时的血栓机化,并且与血管内膜粘连紧密不易分开。笔者团队自制可调节式内膜剥离器用于取出亚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人的陈旧性机化血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常无远端流出道,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行血管灌注,通过解剖学研究评估侧支流出道构建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10例自愿捐赠的膝上截肢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病理改变,以及这些主干动脉侧支分布的规律。2005年9月-2007年4月,收治5例ASO患者,均为单侧。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8~81岁。均有6个月静息痛病史。下肢DSA示股动脉、胭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胭动脉及分支基本闭塞,行胭动脉及分支探查、血循环重建术。结果解剖学实验结果:胭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胭动脉及分支发出的侧支中,腓肠动脉开口于主干动脉的几率最大。所有侧支在膝周构建的侧支循环稀疏,而在小腿肌群内可形成相对丰富的侧支循环。临床应用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术后皮温逐渐增高,血氧饱和度术前为0,术后6h逐渐达90%~100%。获随访3~12个月,患者感觉下肢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下肢溃疡逐渐愈合。B超示胭动脉吻合口处血流大部进入侧支循环,远侧胫前、胫后动脉的血流量并不多。结论通过临床解剖发现,侧支流出道的构建是可行的,临床应用结果提示这一方法是解决晚期ASO患者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肢体急性重症缺血后继发肾功能不全又可称为代谢性肌肾综合征(myonephropathic-methbolic syndrome,MMS)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因肢体急性重症缺血致肾功能不全共12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1例来我院等待手术过程中突然死亡,1例于术中即死亡,1例于术后2 h死于高钾血症,共9名患者存活,保肢者7人,2例行高位截肢术,其中1例从髋关节截肢,另1例从大腿中下1/3处截肢。病死率25%,截肢率16.7%。结论:急性肢体缺血所致肾功能不全患者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患者在行手术取栓治疗后,要注意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及早地应用甘露醇脱水,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清除自由基,促进肌红蛋白及其他代谢产物的排除。  相似文献   
4.
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股胭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效果及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5例股胭动脉旁路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单纯的股胭动脉旁路转流术术后近期发生人工血管栓塞1例,远期随访中发生远端流出道闭塞2例。同时重建侧支循环流出道的病人疗效较好。仅1例在随访中出现肢体皮温低症状。结论:股胭动脉旁路术中同时行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能起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脾动脉瘤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将可控弹簧圈(Boston Scientifc interlock)单纯瘤体填塞6例,行瘤体、入瘤动脉及流出道填塞2例,行瘤体及流出道填塞3例。结果 术中出现脾动脉夹层1例,经脾动脉中段弹簧圈栓塞后夹层消失。其余10例经弹簧圈栓塞的脾动脉瘤病人术后影像学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右下肢腘静脉血栓1例,经给予抗凝治疗4 d后超声复查示腘静脉通畅。术中、术后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未出现手术穿刺区域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所有病例未见瘤体进一步增大或复发。结论 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脾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预防性切开减压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17例取栓术中行预防性切开减压处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接受预防性切开减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3例患者痊愈,2例轻度下肢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不影响日常生活),2例重度下肢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但未坏死),无坏死或截肢。切口愈合方面,1例自行愈合无需缝合,10例二期清创缝合,6例一期术中预留缝线,延期闭合减压切口,无患者需植皮或截肢。结论 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患者预防性切开减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截肢残体的血管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晚期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治疗寻找远端流出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10条因晚期下肢AS0而行膝上截肢的残体,进行血管灌注。观察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其侧支的病理改变,以及各侧支的数量、分布规律等情况。结果 本组胭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均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这些动脉发出的侧支有3种类型:①部分侧支因主干动脉粥样斑块波及填塞而闭塞。②部分侧支仅起始段闭塞,远端仍通畅。③部分侧支通过主干动脉内“滴水状间隙”相互交通。后2种类型主要分布于胭动脉的下段及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上段,并可在小腿肌群内形成广泛、固定的血管吻合。结论 晚期的下肢ASO,胭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虽闭塞,但在某些固定部位仍存在未闭塞的多个侧支,一旦此段主干动脉行内膜剥脱后即可构建远端“侧支流出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1月至2008年9月间22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23条肢体均采用外科手术加抗凝治疗。结果死亡1例,肢体存活20例,取栓加截肢1例,残端愈合良好出院。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随访17例成功保肢者2—18个月,1例术后3个月心肌梗死死亡,2例因再栓塞再手术治愈。4例有慢性缺血表现。余10例效果满意。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外科手术是治疗肢体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取栓术中注重Fogarty取栓导管的操作技巧,必要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对保存肢体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腓肠动脉超声影像学的研究,为晚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术前评估和腓肠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因大隐静脉疾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100例(经检查证实无明显动脉硬化),观察其双下肢腓肠动脉的部位及大体形态并测量管径及血流参数值,同时测量其胫前及胫后动脉的管径及血流参数值.结果 腓肠动脉枪出率为96%(96/100).腓肠动脉位于胭窝中段以下、比目鱼腱弓以上,其中89例由胴动脉发出成对的腓肠动脉,分别进入腓肠肌内;另7例由胭动脉发出一主干走行1~3 cm后再分为内、外2支.分别进入腓肠肌内.腓肠动脉的管径和横截面积明显小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P<0.05),但腓肠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期最大正向流速及平均流速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对腓肠动脉的流量分别为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流量的63.1%及59.1%.结论 通过超声研究,掌握腓肠动脉的正常解剖、血流参数值及流量对重建流出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