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药学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尤以心绞痛最常见。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塞之前,认识这些心绞痛的某些特点,积极治疗,或可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和病死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无Q波型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老年人无Q波心肌梗死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方面,均与Q波心肌梗死有重要区别,其再梗死率,梗死 后心绞痛发生率及长期死亡率均甚高,治疗很复杂。近年来由于临床重视,检测技术的普及和完善,早期溶栓疗法的应用使非Q波 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老年人无Q波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临床特点.预后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老年人AMI中合并AVB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显示老年人AMI合并AVB者下壁组发生率高于前壁组,老年人AMI合并AVB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5或P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薛文会  袁如玉 《天津医药》1997,25(9):540-542
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其对AMI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表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显著延长于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长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1),认为QTd可作为早期评价AMI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急性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是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制,但AMI也可发生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正常者。比较我院收治31例冠脉造影正常及同期254例冠脉造影狭窄的AMI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住院期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回顾性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并比较文献中报导的有关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简单易行的预后估计。一、临床资料和方法本组211例系我院1971年1月至1978年12月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诊断依据为典型病史;一系列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504例老年人及400例老年前期患者进行24小时DCG监测。重点分析了老年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和ST段变化。以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的检出率及有关因素。 资料和方法 病例选择:504例均系住院病人,男性313例,女性291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年龄68岁);老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