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异甘草素-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体外缓释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异甘草素为模型药物,研究多壁碳纳米管(MWNTs)作为缓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氧化处理MWNTs,改善其表面性质,利用SEM表征了氧化后的MWNTs(o-MWNTs)的表面形貌,借助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表征了MWNTs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并探讨o-MWNTs-异甘草素复合物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缓释行为。结果 MWNTs经过氧化后制备得到的o-MWNTs-异甘草素复合物在2%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2% SDS-水)和pH 6.8的2%十二烷基硫酸钠磷酸盐缓冲液(2% SDS-PBS)中缓释效果良好,分别达到42.03%和34.21%。o-MWNTs-异甘草素复合物在该2种溶出介质中的释放动力学基本符合Higuchi模型,释放良好。结论 MWNTs可作为潜在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2.
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L.)wild为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功能利湿消肿、驱虫镇痛“’。驱虫斑鸠菊别名印度山茴香,始载于《中国植物志》,其维吾尔药名为“卡拉孜然”,是维吾尔医最常用于增加色素药之一。民间将其广泛应用于生干生热、清除异常黏液质、促进色素沉着、恢复皮肤颜色、燥湿消肿、散寒止痛、驱虫等,临床上则较多用于白癜风的治疗。本品主要栽培于我国新疆南部和田、阿克苏及云南西部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亦有种植。笔者就近年来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维药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方法驱虫斑鸠菊醇提物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反复柱层析、分离纯化,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草素(1)、异甘草素(2)、紫铆亭(3)、紫铆花素(4)。结论化合物1~2均为首次从驱虫斑鸠菊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蔡良谟  霍仕霞  高莉  彭晓明  闫明 《医药导报》2013,32(12):1543-1545
目的 在建立血清指纹图谱的基础上,研究驱虫斑鸠菊入血成分.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药材及血清指纹图谱,确认入血成分;进一步采用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入血成分.结果 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其中 3个化合物为入血原型成分,即: 紫铆素、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3’,4’,7-三羟基黄酮.结论 血清药化的方法 可分析出驱虫斑鸠菊入血成分,为寻找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亦称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最常见的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1].临床上多表现为进行性高级神经功能(记忆,认知,方向辨别等)下降,主要的病理特征为大量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和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形成于脑内,大量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出现在新皮层和海马结构内.AD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给AD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类叶升麻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类叶升麻苷对痴呆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连续灌服类叶升麻苷10d后,以东莨菪碱建立小鼠记忆获得性障碍模型,采用行为学实验(跳台法)检测动物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结束后,进行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TChE)以及脑组织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预先给予小鼠类叶升麻苷10 d可以改善东莨菪碱导致的记忆获得性障碍,与模型组比较,类叶升麻苷可显著延长小鼠跳台潜伏期,减少跳台错误次数;类叶升麻苷可使小鼠脑组织中T-SOD,GSH-Px,TChE活性、脑组织蛋白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结论:类叶升麻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获得性障碍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抗小鼠体内自由基生成以及改善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类叶升麻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SD大鼠6只,灌胃类叶升麻苷15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变化,并用DAS2.0软件拟合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的回归方程为Y=3.509 8X-0.096 8,r=0.996 8,在0.125~2.5mg·L-1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均大于85%,日间及日内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大鼠灌胃给药150 mg·kg-1的类叶升麻苷后,血浆中的类叶升麻苷的药时曲线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t1/2α,t1/2β,AUC0-t,AUC0-∞,CL/F,V/F,Ka分别为0.361 h,1.126 mg·L-1,0.759,4.842 h,3.134,3.766 mg·h·L-1,87.089 L·h-1·kg-1,207.704 L·kg-1,6.345 h-1。结论:建立了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该药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