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0篇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周动脉病经皮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的外周动脉病(PAD)定义为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它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人体,其范围远远超过了冠状动脉。狭义的外周动脉病仅指下肢动脉病,本文仅指后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外周动脉病的患病率也如冠心病一样不断上升,甚至已经超过了冠心病的患病率。在我国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中PAD的估测患病率超过10%,这可能系保守的估计,因为还有一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不知道症状系动脉阻塞所致,这类患者的PAD症状要么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的外周血管阻塞性病变有:肾血管病;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 一、肾血管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个猝死家系行遗传基因检测和临床表型分析,明确该家系猝死的病因,探索以猝死为首发症状病因诊断的合理方法。对象和方法收集猝死家系成员的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和静脉血,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于目前报道的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基因变异后行Sanger法测序验证。13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和软件分析,对发现的遗传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型分析提示本猝死家系为心源性猝死,分析可疑患者(两次不明原因的晕厥、其父为猝死先证者)的临床资料,除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和间歇性QT间期延长(QT/QTc 536 ms/494 ms)外,未发现其他临床线索,综合分析临床资料,最可能的致病原因为长QT综合征(LQTs)。可疑患者遗传基因检测发现3个罕见基因变异CACNA1C c.G2573A,R858H、SCN1B基因c.C566T,p.T189M、SYNE2 c.C585A,p.C195X。其子也携带同样的三个罕见基因变异。其中CACNA1C R858H突变为肯定致病突变,能够导致LQTs 8型。虽然其子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也具有明确猝死风险。结论 LQTs 8型是导致该家系猝死的最可能病因,CACNA1C R858H突变是其遗传病因。临床表型分析结合遗传基因检测,能够指导临床更加精准的识别猝死病因,基因检测对于家系成员的早期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4.
肾血管病治疗的现状与进展蒋雄京1晋方强2(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研究室,北京1000372.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255000)StatusandAdvancementinTreatmentofRenovascularDiseaseJiang...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简称AD)系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血管壁分层.其最主要的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系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有70%~90%的AD患者并存高血压[1];其它易患因素包括Marfan氏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狭窄、妊娠、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创伤等[2,6].  相似文献   
6.
尽管目前可供高血压患者选择的降压药很多,但在接受规范降压治疗的患者中仍有约10%的患者血压不能达标[1]。这类患者往往心血管并发症多、预后差。临床上称这类高血压为顽固性高血压,一般定义为: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规律服用3种足量的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我院近6年来因严重高血压入院,经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脉FMD并行PTA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随访血压、降压药使用情况和PTA治疗效果。结果共入选20例患者,年龄13~47岁(平均24.5±7.8岁),其中女性12例(60.0%)。肾动脉造影显示共23条肾动脉受累,其中21条肾动脉直径狭窄〉60%的患者行肾动脉成形术,包括单纯球囊扩张17例(80.9%),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4例(19.1%),技术成功率为95.2%(20/21)。经过1~6年随访,改为肾动脉逐年累积再狭窄发生率为15.0%,20.7%,26.3%,33.7%,33.7%,33.7%。结论 PTA治疗肾动脉FM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7岁,因“间断头晕4年,加重半月”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间断头晕,当时血压150~160/90~100mm Hg(1mm Hg=0.133kPa)。此后头晕反复发作,间断服用降压药治疗。近2年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稍快爬2层楼即有症状。近日头晕加重,遂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210/112mm Hg,口服硝苯地平20mg后血压降至182/104mm Hg。随后坚持口服三联降压药:卡维地洛10mg,2次/d;厄贝沙坦片(安博维)150mg,1次/d;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1次/d,血压控制在150~160/80~90mm Hg。  相似文献   
10.
The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arge artery find that increasing pulse pressure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cardiovascular risk, especially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Such risk is not explicable on the basis of increasing systolic pressure with age, and is apparent even when the major reason for increased pulse pressure is a relative decrease of diastolic pressure. The finding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rterial pressure where diastolic pressure is traditionally viewed as the most robust indicator of caridovascular risk. An explanation is available. This is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Harriet Dustan that hypertension in the older pop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