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体会,旨在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58例,早期给予气管切开、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同时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温明显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治疗前后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为84.48%。结论早期气管切开、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同时配合痰热清注射液的救治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有效控制肺部感染,避免由于缺氧导致的继发性损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早期(≤7 h)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8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结果 血肿完全清除5例,大部分清除23例。术后再出血2例,1例出血量3 ml,1例出血量5 ml,均保守治疗。术后死亡1例。术后6个月,随访到的27例患者,预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4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4例,Ⅴ级2例。结论 对合理选择的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昏迷近期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昏迷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颅脑损伤昏迷87例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n=44)与对照组(n=43);观察两组患者近期5天清醒率、病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5天)时纳洛酮治疗组清醒率(72.7%)较对照组高(51.2%)(P<0.05)。纳洛酮治疗组病死率(18.2%)较对照组(37.2%)低(P<0.05)。结论: 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昏迷近期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早期清醒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科1996-06-2003-06收治36例迟 发性颅内血肿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2例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死亡6例,死亡率16.7%。结论 可早期诊断、及时手 术治疗是治疗本病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重点观察GCS评分13~15分、CT检查损伤的病人情况,分析并探讨GCS评分与脑挫裂伤病人CT改变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1月~2010年2月急诊收治的120例脑挫裂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依照第一次CT扫描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把上述资料划分为4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分析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变化情况与GCS评分、临床治疗、预后之间的联系.结果 第1组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第2组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轻度受压;第3组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明显受压;第4组第三脑室和基底池消失.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变化情况与GCS评分、临床治疗、预后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总体规律是,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变化与患者的恢复情况呈负相关,即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变化越不明显,则恢复情况越理想,各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变化情况密切关系着患者的脑挫裂伤预后,对于提高预后判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靶向^68Ga-NOTA-WL12分子探针,观察其生物分布,评价可否用于检测肿瘤PD-L1表达。方法在60℃、pH 4.5条件下,以放射性核素^68Ga标记多肽分子NOTA-WL12,利用放射性薄层色谱扫描仪(Radio-TLC)测定反应产物标记率。以活化C18柱对原始反应产物进行纯化并获得终产物,分析其放射化学纯度。以0.9%生理盐水及5%人血白蛋白(HSA)分析该分子探针的体外稳定性,并以脂水分布实验观察其分布。向正常雌性昆明鼠体内注射1.11 MBq^68Ga-NOTA-WL12,分别于其后5、30、60、120及240 min观察其体内分布。建立PD-1配体(PD-L1)表达阳性CHO-hPD-L1肿瘤模型和PD-L1表达阴性MDA-MB-231肿瘤模型,以小动物PET/CT显像观察该分子探针在体分布代谢,评价其可否用于检测肿瘤病灶内PD-L1表达。对CHO-hPD-L1肿瘤模型鼠行共注射阻断实验,观察肿瘤病灶摄取。结果^68Ga-NOTA-WL12分子探针标记率>95%,放射化学纯度>98%,体外稳定性良好;生物分布观察及PET/CT显像显示其主要通过肝肾代谢,肝肾存在非特异性摄取。注射后肿瘤病灶分子探针摄取先逐渐增高,后明显降低。结论^68Ga-NOTA-WL12体外稳定性良好,并能特异性地在小鼠模型PD-L1阳性肿瘤组织中浓聚。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救治方案。方法对本组134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76例患者中存活55例占手术组的72.4%,死亡21例占27.6%;非手术组的58例患者中存活43例占非手术组的74.1%,死亡15例占25.9%。结论早期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沈礼芹  蒋金泉  郭建杰 《吉林医学》2010,31(16):2382-2383
目的:探讨影响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治疗有效率32.1%,死亡率62.5%。年龄,脑损伤类型,手术减压时间等因素均与手术疗效相关。结论: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手术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它们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彼此影响。年龄,脑损伤类型,手术减压时间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