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左西替利嗪和雷尼替丁联合应用治疗108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10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被随机分为左西替利嗪组(52例)和联合治疗组(56例),分别给予左西替利嗪5 mg,每日1次,或左西替利嗪5 mg,每日1次,加雷尼替丁300 mg,每日2次,连用4周.结果:联合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6%和91.1%,左西替利嗪单用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1.9%和7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不良反应嗜睡和口干的发生率左西替利嗪分别为5.8%和7.7%,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1%和8.9%,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左西替利嗪和雷尼替丁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并综合分析.结果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感冒、甲型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风疹、登革热有效率均为90%以上,不良反应少.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对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疗效肯定,相对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牛黄痔清栓治疗痔和肛裂的疗效。方法采用牛黄痔清栓治疗各型痔、肛裂患者100例。结果内痔、炎性外痔、混合痔和肛裂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94.44%,93.33%,100%,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牛黄痔清栓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消肿镇痛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及肛裂,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煎药溶媒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初步总结了用水类溶媒——潦水、甘澜水、井花水、浆水、泉水、沸水及特殊溶媒——蜜、醋、酒、人尿的经验。并指出,目前在临床上往往忽视煎药溶煤问题而影响疗效,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概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归纳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结果痰热清注射液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呼吸道感染方面,其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无死亡病例报道。结论鉴于目前发表的文献质量普遍较差,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6.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播散型神经性皮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玲英 《中国药业》2009,18(17):59-59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播散型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复方氟米松软膏适量外擦患处,对照组60例予曲安奈德软膏适量外擦患处,均为每天早、中、晚各1次,连续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痊愈14例,总有效率为55.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糖皮质激素软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疗效。方法:将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卡托普利组(n=15)和倍他洛克组(n=15),每月随诊1次,并复查HUT,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卡托普利组无发作6例,好转5例,无好转4例;倍他洛克组无发作7例,好转3例,无好转5例。结论:卡托普利可有效治疗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似文献   
8.
董玲英 《中国药业》2010,19(10):77-77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生发胶囊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3片/次,同时口服自制生发胶囊1.5g/次,均3次/d,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仅口服生发胶囊。两组局部均同时行梅花针叩刺。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痊愈10例,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中药可作为斑秃治疗的有效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9.
五味诊法,是四诊的重要内容。在古今医籍中都有零散的记载,但没有专题论述,为了使教学与临床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诊法,本文将从五味诊法的理论源流,探索味诊的理论基础;从五味异常的病理机制,阐述酸、苦、甘、辛、咸、淡、腻的临床表现,从五味诊法的临床意义,论述它在辨病、辨证、治疗选方用药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黄连苏叶汤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原文第十七条云:“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笔者根据其清湿热,和肺胃之功,用本方加味治疗眩晕、不寐等证,疗效满意,现举病案二则如下: 例一:眩晕郑××,女,42岁,干部。1982年9月5日初诊:头晕目眩,伴胸痞胀痛五天,呕吐频繁,呕吐物为混浊涎沫,量多;不敢言语、活动,闭目不张而卧,稍动便觉天旋地转。自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