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腹部手术可导致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患者痛苦较大,且影响预后,因而临床应尽早恢复胃肠蠕动功能。2008—08-2009—08,我们在西医常规术后治疗基础上运用黄龙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腹部手术后60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术后治疗60例对照,观察对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开胸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常见,也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1,2]。预防性气管切开可有效地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胸外科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需紧急处理时,气管切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时,即便气管切开,由于时间延误,难免出现危象,不易纠正。因此,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气管切开,即在开胸术中麻醉拔管前进行。早期干预,做到有备无患,可减少胸外科患者的术后病死率。本文就近年来胸外科患者应用气管切开管理呼吸道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扎宁防治输精管结扎术后血瘀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张存志,田焕格,董云章(河北省赵县计划生育技术站051530)中医药预防疾病的论述历史悠久,血瘀证是祖国医学80年代发展的新兴学科。目前,尚未见运用活血化瘀法预防和治疗输精管结扎(简称男扎)术后血瘀证防止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穴电针联合黄龙汤加味保留灌肠对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3组。常规对照组应用"两管一禁"原则,包括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中药对照组70例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予黄龙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组70例在中药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耳穴电针。观察3组消化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各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电针加黄龙汤加味保留灌肠可明显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开胸术中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开胸术中预防性气管切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开胸患者辅助气管切开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按适应证选择,适宜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并切开者称预防性气管切开组,适宜或不适宜气管切开而未切开,术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切开者称紧急气管切开组。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开胸术中麻醉拔管前进行。紧急气管切开组为术后1~3d。比较2组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的使用情况。结果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切开前均有明显异常,切开后得到显著改善。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2d24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2d仅10例使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老体弱、肥胖、术前长期大量吸烟、肺功能低下者开胸术中应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尽量避免开胸前有切开指征的紧急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7.
自愿绝育父本者4590例,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2306例,结扎术后口服活血化瘀中药制剂结扎宁Ⅰ、Ⅱ号,对照组2284例,术后应用抗菌素,各用药一周。术后7天、14天、180天分别随防结果:预防组血瘀证发生率为44.75%、12.36%、0.35%,对照组血瘀证发生率分别为76.88%、46.13%、3.0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术后应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的血瘀证患者564例,观察组284例应用结扎宁,对照组280例应用抗菌药物,各用药10天,分别于第10天、180天随访,观察组血瘀证分别为23.59%、5.99%,对照组分别为61.07%、19.6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比较也有显著变化(P<0.01);动物实验也证实结扎宁在防止大鼠盆腔粘连形成方面有显著效果(P<0.05)。提示: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血液粘度并有显著抗菌消炎,防治血瘀症的发生和减少远期并发症作用。  相似文献   
8.
颅骨瓣牵引复位术4例051530河北省赵县第二人民医院闫福来,梁根栓,董云章,于西平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常常伴有颅内血肿、脑缅、颅内压增高,需要紧急手术.术中因颅压高,需去骨瓣减压或骨瓣暂时不能原位固定,以往常常是将骨瓣埋藏于下腹部皮下组织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