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DTI)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指标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及其治疗前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以34例心衰患者为心衰组,3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DTI测量二尖瓣环的后间隔和侧壁处(心尖四腔切面观)及前壁和下壁处(心尖二腔切面观)4个位点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分别为Sa,Ea,Aa)。计算Ea/Sa、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收缩速度VMS。结果:二尖瓣环侧壁位点的收缩速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性较好(rs=-0.65,P<0.0001),而VMS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性最好(rs=-0.69,P<0.0001)。心衰组治疗前4个位点的Sa和E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Ea/Sa较正常组增高(P<0.01)。心衰组治疗后4个位点的Sa和Ea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Ea/Sa较治疗前减低(P<0.01)。结论:DTI可定量分析心衰患者左室壁的舒缩功能及动态变化。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收缩峰值速度VMS与NYHA心功能分级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人和充血性心衰患者在治疗前后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在左室内传播过程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34例心衰住院患者为心衰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二尖瓣口及离瓣口1cm、2cm和3cm处,分别记录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0、E1、E2、E3),各点心电图R波顶峰至E波顶峰的时间(R-E)。2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①对照组与心衰组左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从E0至E3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变化,以E1最高,从E1至E3逐渐减慢。心衰组各点速度与E3/E0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均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增加(均P<0.05)。②对照组与心衰组R-E时间从二尖瓣瓣尖到瓣尖下3cm逐渐延长,从二尖瓣瓣尖到瓣下1cm的R-E时间延长最多。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R-E2/R-E0和R-E3/R-E0明显增高(P<0.01),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2/R-E0和R-E3/R-E0在心衰治疗前、后降低明显(P<0.01)。结论在左室腔内速度传播过程中,血流速度衰减,传播时间和减速度均呈非线性变化。E3/E0,R-E2/R-E0和R-E3/R-E0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室中部收缩期血流参数在心衰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34例心衰患者的LVEF、左室中部收缩期血流参数(Vp3、PG2、△V2/△L和CA2)。观察治疗前后以上测量指标的变化及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并以2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相比VP3、CA2、△V2/△L和PG2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EF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弱负相关(rs=-0.46),VP3、△V2/△L、CA2和PG2与心功能分级呈中度负相关(rs=-0.64,rs=-0.63,rs=-0.71,rs=-0.69)。结论:左室中部收缩期血流参数能够反映左室收缩功能变化,与LVEF相比,它们与心衰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大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49例慢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住院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大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组28例;小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组21例。分别于20ml。盐水中加入12.5万单位及1.25万单位肝素超声雾化吸入。结果:与小剂量肝素组比较,大剂量肝素组及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最大呼气流速(PEFR),1秒用力呼气量(FEVl)和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明显改善,具有板显著性差异,而患者血凝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剂量肝素雾化吸入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调素(OPN)反义寡核苷酸对间质性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OPN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一侧输尿管梗阻(UUO)所致的间质性肾炎为研究模型,肾动脉内注射全硫代修饰的OPN反义寡核苷酸,免疫组织化学双染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OPN的表达及巨噬细胞的浸润。结果 OPN及其mRNA在间质性肾炎的发展过程中表达明显升高,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泣均发生在过度表达OPN的肾小管周围;OPN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抑制肾小管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冬梅  范崇伦  张梅  李光 《山东医药》2003,43(10):32-33
主动脉夹层 (AD)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本病具有发病急、误漏诊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快速作出正确诊断非常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病研究所近年 1 0 6例 AD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在于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 0 6例 AD患者中男 86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 7± 5 .9)岁。按 Debakey分型 : 型 2 7例 , 型 1 5例 , 型 6 4例。有高血压史者 6 2例 ,其中原发性高血压 5 8例 ,继发性高血压 4例 ;马方综合征 6例 ,先天性心脏病 2例 (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矫正的主动脉血流参数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以本院34例心力衰竭患者为心力衰竭组,并以2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取心尖四腔心切面,采集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图像,用单平面Simpson法计算受检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取心尖五腔心切面,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从主动脉瓣环水平与主动脉峰值流速同一时相的最大流速(VP1),计算主动脉血流当地平均加速度(MAC),并用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ESV)和主动脉瓣环面积(AOA)与收缩末期左心室中部截面积(ESA)之比(AOA/ESA)分别矫正VP1和MAC,即VP1/ESV、MAC/ESV、VP1·AOA/ESA和MAC·AOA/ESA,观察治疗前后以上测量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相比,矫正的主动脉血流参数,即VP1/ESV、MAC/ESV、VP1·AOA/ESA和MAC·AOA/ESA均显著降低(P<0.01),心力衰竭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LVEF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弱负相关(rs=-0.46),矫正的主动脉血流参数与心功能分级呈中度负相关(rs=-0.60,rs=-0.67,rs=-0.74,rs=-0.62)。结论矫正的主动脉血流参数能够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与LVEF相比,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房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的评价。方法对34例ICM患者(NYHA心功能Ⅱ~Ⅳ级),采用声学定量(AQ)技术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左心房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左心房容积(ESV)、快速排空末期左心房容积(EREV)、左心房存储器容积即左心房总排空容积(LARV)、左心房快速排空容积(LARE)、左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容积(LAAE)、左心房快速排空分数(REF)、左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分数(AEF)、峰值充盈率(PFR)、峰值快速排空率(PRER)、峰值左心房排空率(PAER),并与34例正常人的上述各参数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CM组与正常组相比EDV、EREV、AEF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ESV、LARV、LARE、LAAE、REF、PFR、PRER、PAER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或P<0.05)。结论ICM患者左心房存储器功能和管道功能减低,助力泵功能代偿性增强,AQ技术为左心房功能的评价提供了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声学定量(AQ)技术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变.方法对3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Ⅲ~Ⅳ级),采用AQ技术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射血分数(EF)、峰值排空率(PER)、峰值快速充盈率(PRFR)、峰值心房充盈率(PAFR)及峰值快速充盈率与峰值心房充盈率之比(PRFR/PAFR),并与24例正常人的上述各参数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衰组与正常组相比左心室EDV、ESV、PAFR及PRFR有不同程度的增大(P<0.01或P<0.05),EF和PER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或P<0.05),而PRFR/PA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Q技术有助于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