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自2003年元月至2004年元月,收治的30例未破裂型或流产型输卵管妊娠,均采用经阴道B超引导下穿刺囊内注射氨甲喋呤(MTX)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羊膜腔内灌注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B超引导下羊膜腔内灌注复方氨基酸溶液的方法治疗30例胎儿生长受限孕妇(观察组),同时采用母体静脉给药的方法,治疗70例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对照组).了解羊膜腔内灌注治疗的安全性,并对两组治疗结局及围生儿预后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30例孕妇共实施灌注治疗65次,其中62次为1次穿刺完成灌注,占95.38%,有3次为2次穿刺完成灌注,占4.62%;灌注术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胎膜早破、穿刺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孕妇经不同途径给药治疗后比较,其子宫底高度(t=6.86,P<0.01)、胎儿双顶径(t=7.23,P<0.01)、胎儿腹围(t=5.58,P<0.05)、胎儿股骨长度(t=3.47,P<0.05)增长情况及新生儿出生体重(t=4.31,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腹羊膜腔内灌注治疗胎儿生长受限是一种简便、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直接有效地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对改善围生儿预后,降低胎儿生长受限危重儿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适合江苏省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 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内抽取40~69岁常住居民,利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1分钟风险评估调查问卷和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进行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结果有效调查5 537人,有效率为98.8%。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检出率:1分钟问卷风险评估法为44.0%,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法为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P0.001)。2种方法筛查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系数及其95%可信区间为0.048(0.022~0.074)。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地区差异(P0.05)。结论 1分钟问卷风险评估和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法均可作为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筛查工具,但一致性较差,实际工作中建议联合运用,以便互相补充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将在我院近期(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总计3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分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人口社会学资料中患者在性别、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而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相关情况中患者在住ICU天数、出院原因、疾病发病情况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而在住院天数、合并症和服用药物种类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1岁)、婚姻状况(已婚)、文化程度、工作状态、住院天数、服用药物种类是影响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中,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态、住院天数和服用药物种类均是影响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吴忠琴  苏建芬  干书汉 《贵州医药》2008,32(11):1023-1024
产前诊断已在国外成为胎儿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畸形防治的常规检查项目。目前,出生缺陷是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卫生问题,及时而准确的产前诊断是有效防止出生缺陷的唯一技术手段。常规的超声检查仅能发现明显的胎儿形态结构异常,使用胎儿标本则能进一步扩大产前诊断的范畴,如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锻炼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心胸外科2012-01~2014-01间收治进行手术的96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研究组则给予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及呼吸功能锻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检验情况及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监测情况无统计差异性(P>0.05);干预后两周,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监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锻炼及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从而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获得更多患者的满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探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ICU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出院患者。统计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布情况,根据肌酐清除率(CrCl)将患者分为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CrCl 10~50mL/min及CrCl<10mL/min 4组,分析不同肌酐清除率组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水平和达标率的影响以及比较指南推荐剂量与实际剂量的差别,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99例ICU患者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共230例次,45例次(19.57%)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72例次(31.30%)未达标(<15mg/L),113例次(49.13%)超标(>20mg/L)。 CrCl 50~90mL/min和CrCl 10~50mL/min组平均血药浓度[(20.16±7.51)mg/L, (23.12±9.37)mg/L]、血药浓度超标比例(45.45%,62.79%)显著高于CrCl>90mL/min组[(14.65±9.07)mg/L, 19.15%]。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低于推荐剂量,而CrCl 10~50mL/min、CrCl<1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高于推荐剂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给药剂量(B=11.631,95%CI=7.030~16.232,P<0.001)、肌酐清除率(B=-0.064,95%CI=-0.097~-0.032,P<0.001)、白蛋白水平(B=-0.334,95%CI= -0.634~-0.035,P=0.029)是影响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率较低,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时应考虑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和白蛋白水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在提升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抗血栓药物说明书,制定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使用规范及评价标准,采取医嘱审核、全程药学监护、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路径管理等技术措施和绩效考核手段,对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进行综合干预。从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8年1月到6月(干预前)的病例926份为未干预组, 2019年1月到6月(干预后)的病例1024份为干预组,对照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时机、疗程、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评估此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根据Caprini模型评估所评2分、3~4分、≥5分的患者,采取药物预防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1.7%、51.0%、59.6%上升到干预后的76.2%、92.2%、95.5%;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包括:给药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疗程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用药禁忌症,其不合理比例由干预前的39.0%、32.1%、46.0%、32.1%、23.8%下降至干预后的4.3%、4.8%、6.1%、2.2%、1.8%;总体预防抗凝药物不合理使用比例由干预前的55.4%减少到干预后的12.0%,以上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骨科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骨科预防抗血栓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进而探讨GHb、hs-CRP、SU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142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将一般情况及相关检查指标行χ2检验或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123例(86.62%),其中不稳定斑块82例(57.72%),稳定斑块41例(28.87%),无斑块组19例(13.38%);不稳定斑块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高血压史、卒中史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GLU、GHb、hs-CRP、SU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Hb、hs-CRP、SUA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中,GHb、hs-CRP、SU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GHb、hs-CRP、SUA控制不良的患者,弱化致动脉硬化因素,减缓斑块不稳定化进程,对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缺血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颈部血管彩超及TCD资料。结果颈动脉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为19.1%、36.2%、42.5%、49.1%;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P<0.05);颈动脉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分别为19.1%、36.2%、47.1%、67.9%;各组间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侧支循环的开放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